第(3/3)頁 就這樣,一來二去之下,“京畿鎮撫使橘青登是個平易近民的好官”的說法,在尾張藩內悄然傳布開來。 青登直到一個多月后,才知道自己竟在無意間成了尾張人交口稱贊的好官。 對于因自己的一時興起而導致的這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后續結果,除了啞然失笑之外,青登實在是做不出別的反應了。 …… …… 順便一提,關于在此役中所抓獲的那上千名俘虜,青登也抱持著“物盡其用,人盡其能”的樸素理念,對他們進行了妥善的處置。 被破壞得滿目瘡痍,亟待重建的伊勢,正缺少人力呢。 清理廢墟、展開倒木運動、蓋建新房、翻整田地……全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 這不,這群俘虜不就是很好用的免費勞動力嗎? 既不用給他們工錢,也能心安理得地命令他們去從事各式各樣的臟活、累活。 青登再度大筆一揮,派這些俘虜去“援建”伊勢。 當然,青登也不是什么惡魔,自然不會拿他們當一次性的耗材來使用。 俘虜們的最基本的日常飲食和居住環境,青登還是會為予以提供的。 …… …… 巖崎彌太郎不愧是能夠建立三菱帝國的商業奇才。 就在青登率兵進駐伊賀的翌日,他想到了一個賺錢的新點子。 是時,巖崎彌太郎正在京都郊外散步,忽然遇見一條河面寬闊的河流。 望著眼前的這條河流,他先是暗自感慨:這河面真寬闊啊! 隨后,他驀地想到:“洪水漲時,如果沒有寬闊的河面,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繼而突發奇想:“要是能在河岸筑堤,攔河造田,那不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嗎?” 靈光一閃過后,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商會,親筆擬出了一份無比詳細的計劃書——先買下河流周邊的土地,再在河岸筑造堤壩。 青登剛一回京,他就火急火燎地呈送此書。 實話說,對于如何建設經濟,青登完全是一竅不通。 他或許能靠著一瞬的靈感,發明出能夠暢銷全國的商品。 可是如何使新選商會能夠穩定地運行下去,那他可就真是兩眼一抹黑了。 但是,在幕府的官場里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使青登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懂總比不懂裝懂要強!無所作為總比亂作為要強! 既然自己不懂賺錢,那就讓懂賺錢的人去放手大干! 因此,對于巖崎彌太郎所設想的這份攔河造田的經濟計劃,青登就一個態度: “大膽地干!放心地干!出了任何事情,由我負全責!即使賠了錢也不要緊,賠了多少,我們日后就設法賺回多少!” 如此,經過青登的背書,巖崎彌太郎擼起袖子,風風火火地展開他的造田大業。 …… …… 捐出戰利品、撰寫邀功書、安置俘虜……在做完這堆繁瑣的工作后,青登不禁長出一口氣,將疲憊化為聲音。 他總算是騰出時間了。 他終于可以去啟動一件他一直心心念念的重要計劃了——征兵!擴軍! 目前駐留京都的薩摩軍、長州軍的兵力,即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也在一千人以上。 新選組的這百來號人,實在是不夠看。 古往今來,以多打少一直是戰場制勝的不二法門。 歷史上的那些所謂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除去極小部分的特例,絕大多數都是通過靈活的兵力調配,在局部地區形成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進而一點點地蠶食、擊潰對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明末清初的薩爾滸之戰。 因此,“以少勝多”的本質,依然是以多打少。 有些家伙總拿“兵貴精不貴多”來說事,還總是搬出巨鹿之戰、淝水之戰等戰役來論證兵多將廣是無用的。 這就是典型的二極管思維了。 仿佛在他們的認知里,軍隊就只有“小而精”和“大而庸”的這兩種狀態。 難道就不能將軍隊建設得大且精嗎? 總而言之,在不會導致后勤困難和組織度下降的情況下,軍隊的兵力肯定是多多益善。 佐幕勢力、尊攘勢力和中立勢力(薩摩藩)在京都“和諧共處”的這種詭異的均衡態勢,肯定不會再維續太久。 三方之間的大規模沖突,隨時都會降臨。 到那時,若無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作保底,可沒法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更無法成事。 始終保持警惕,始終保持憂慮——此乃一軍之帥應有的心理素質。 因此,當騰出時間后,青登就立即召集新選組諸將,共商征兵大計。 對于擴軍一事,上至“四長”,下到拔刀隊的列位隊長,皆表示贊成,無人有異議。 就這樣,在諸將的支持下,青登很快就擬定出了一份詳致的征兵計劃——在3個月內,將新選組的兵力從當前的一百多人,一口氣擴充到三千人! ******* ******* 一代宗室鳥山明老師逝世了……(流淚豹豹頭.jpg)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積累,就能愈發地體會到《龍珠》是一部多么牛逼的作品。 要是能像鳥山明老師那樣創作出一部如《龍珠》般的史詩級作品,那也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了。(豹的羨慕.jpg)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