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般而言,以3、4人去圍攻對手,分別堵住對手的前后左右,就足矣了。 如此,既不會互相妨礙,也能讓對手疲于奔命。 土方歲三和中澤貞祇的實力不夠。 芹澤鴨實力雖夠,可他與“試衛館派”關系不和,打不出默契的配合。 綜上所述,眼下的“司、八、一”的陣容,已是最佳陣容了! 除非有誰敗下陣來了,否則這場戰斗根本就沒有土方歲三等人出場的份兒了。 乍一看去,三英與般若戰得難解難分,已成相峙之勢,局勢并不明朗。 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這個時候,土方歲三緩緩地轉動視線,看向遠方的天際線,仿佛是在看著什么地方,似乎是在等待著誰…… …… …… 京都,洛中—— “山泉水!清涼的山泉水!剛打上來的清涼山泉水,只要喝上一口,暑氣頓消!” “烤魷魚!剛剛烤好的魷魚!” “媽的!擠什么擠!沒看見這兒有人嗎?!” “嘖,這些鄉巴佬可真是聒噪啊!穿扮丑陋也就罷了,連基本的禮儀都不知道,真跟猴子似的!” “就是說啊,都怪這些鄉巴佬,害我們京都的格調都變差了!” …… 一邊是腥風血雨。 一邊是熱火朝天。 新選組與尊攘派在池田屋打得血流漂櫓。 反觀洛中卻是一片祥和,沒有半分殺戮、血腥之氣。 如此強烈的反差,用“恍若隔世”來形容,實在是不為過。 一年一度的“山鉾巡行”,算得上是京都百姓們最期待的慶典活動之一——可能沒有“之一”。 一盞盞燈籠照亮了逐條街道,亮如白晝。 為了方便山鉾通過,街心已經清空,人們聚往兩側街邊。 抬眼望去,人人帶笑,滿面喜色——大家都在盡情享受這難得的節日。 哪怕摩肩接踵,即使連轉個身都費勁,也無法打消大家的熱情。 那澎湃的熱量,支配了洛中的空氣。 說是“全京都的人都在這兒”,未免夸張。 可說是“大半個京都的人都在這兒”,那倒是準確的。 作為祇園祭的最高潮,“山鉾巡行”就是有著這樣的吸引力。 隨著時間流逝,當預定的開始時間漸近,起點處的人們紛紛伸長脖頸,翹首以盼,眼巴巴地看著在街心排成長列的一輛輛山鉾。 若用通俗易懂的話來形容……山鉾其實就是造型別致的花車。 百姓們設計出造型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山鉾,寄托著不同的愿望。 比如“螳螂山”,因車頂設有螳螂造型的御神體而得名,游行過程中,“螳螂山”的螳螂御神體會搖晃腦袋,揮舞雙鉗,向路人傳達不畏強敵、勇敢抗爭的精神。 【注·御神體:可理解為神像】 再比如“占出山”,車頂的御神體人偶右手握魚竿、左手拿香魚,模仿日本古代神宮皇后垂釣香魚、占卜戰事的姿態。山車胴懸上描繪著日本三景,引人入勝。 長刀鉾、函谷鉾、太子山、保昌山……五花八門,總共三十多輛山鉾,讓人目不暇接。 按照慣例,在巡行中打頭的山鉾,一定是長刀鉾。 所謂的“長刀鉾”,顧名思義,就是在車頂處插有一把長刀的山鉾。 它不僅是打頭的山鉾,還是造型最精美、歷史最悠久的山鉾。 終于,在萬眾期待之下……開始巡行的時間到了! 這一刻,人們的期待感上升至最頂點,空氣中的熱量驟然膨脹。 在一束束期待目光的注視下,長刀鉾上的稚兒緩緩站起身,舉起手中的刀。 稚兒——可理解為神靈的使者。 祇園祭上的稚兒是為了凈化游行道路,以便山鉾通向神界。 游行前,稚兒由壯漢扛上山鉾。 除長刀鉾的稚兒由10歲男童扮演,其余山鉾的稚兒均為人偶。 長刀鉾上的稚兒是有重大任務在身的。 他要揮刀斬斷鉾上的注連繩,象征著“打開結界”,以讓山鉾能夠通往神域。 一身盛裝、打扮得跟瓷娃娃似的稚兒依照事先排練好的那般,以莊敬的動作舉起手中的小刀,往下一劃——注連繩應聲而斷。 至此,“山鉾巡行”正式開始! “弟兄們!拿出你們的氣概!” 長刀鉾上的音頭取扯著嗓子,氣勢十足地吶喊一聲。 音頭取——山鉾車隊中的指揮人員。游行時,音頭取并排站在車頭上,揮舞折扇,指揮山鉾前進。 音頭取話音剛落,聚在長刀鉾周圍的曳手們頓時歡聲應和,隨后撐開雙臂,協力推動山鉾。 曳手——不難從名字看出,這是負責拽動山鉾的人。每輛山鉾都需要40-50名曳手來拉動、牽行。 很快,長刀鉾就像是被注入了生命,微微一晃,隨后緩緩前行。 緊接著,后方的其余山鉾亦紛紛啟動,跟上長刀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