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待在后方,乖乖地當氣氛組,別來搗亂——這是青登所能想到的對這些廢物的最好安排了。 “歲三,西鄉君,你們將要對陣的部隊,乃是賊軍的主力。” “你們肩上的擔子很重,務必要小心謹慎。” 土方歲三咧了咧嘴: “正合我意!” 西鄉吉之助微微欠身,高聲道: “安藝大人,請您安心!吾等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天龍寺方向和伏見方向的賊軍都只有3000人。 而山崎方向的賊軍,卻有足足6000人,占了賊軍總兵力的一半。 青登分給土方歲三的兵力是1500人。 薩摩軍的兵力則是2000人。 二者會兵一處后,也只有3500人。 3500與6000……顯著的兵力差距。 雖說長州軍中肯定有不少人是純湊數的,但多加小心準沒錯。 事實上,青登耍了個小心眼——不讓薩摩軍單獨行動,強令西鄉吉之助與土方歲三攜手作戰。 之所以如此,便是為了監督薩摩藩,免得這株“墻頭草”暗中搞事。 就在昨日,青登偷偷聯絡土方歲三,讓他看緊西鄉吉之助。 從少年起就混社會,見慣人心險惡的土方歲三,自然清楚青登的用意,于是鄭重點頭,口中道“交給我吧”。 既要避免那些酒囊飯袋拖后腿,又要謹防非常能打卻不太忠心的盟友使壞……青登這個“軍團長”也不是那么好當的啊……! 公布完詳細的作戰部署后,青登將方才的問題又問了一遍: “你們有何想法或意見?” 場景重現,無人出聲。 青登見狀,也不含糊,當即沖外喊道: “拿酒來!” 不消片刻,候立在外的侍者們捧著幾瓶美酒與大量酒杯,快步走了進來。 侍者們就像是事先排練過一樣,有條不紊地將酒杯分發給現場眾人,然后給每只酒杯都盛滿酒水。 待諸將都領到酒水、侍者們盡皆退去后,青登端著滿滿當當的酒杯,站起身來。 眼見總大將起身了,在場眾人不敢怠慢,忙不迭地跟著起身。 “諸位,大戰在即!” “今日一起滿飲此杯,預祝旗開得勝!” “同時也預祝諸位武運昌隆!” 說罷,青登率先舉杯,一飲而盡,然后重重地將酒杯擲到地上,摔了個粉碎。 興許是被氣氛影響,也有可能是受青登話語的感召,總之,現場眾人無不面色一凜。 就連那些貪生怕死的藩軍將領們,這時也都露出莊嚴神情。 他們紛紛飲盡杯中酒水,然后學著青登方才的模樣,重重地將酒杯擲到地上。 喀啦、喀啦、喀啦、喀啦、喀啦、喀啦! 瓷器碎裂聲,繞梁三日! …… …… 大名們在畿內開戰……上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還得追溯到兩百五十年前的大坂夏之陣(1615)。 如今,時隔二百五十年,畿內再度爆發大名間的大規模會戰! 畿內百姓惶恐不安。 畿外群眾翹首以盼。 雖然其交戰規模還不足以稱為“宏大”,但毋庸置疑——這場戰爭的結局,將大大影響后續的歷史走向! 時間流逝…… 終于……8月29日,長州的三路大軍悉至京都郊外。 同日,青登引軍出迎,布陣于野。 共計有二十多個藩國參與其中、雙方總兵力近5萬,被后人稱為“京都夏之陣”的大會戰——開戰! …… …… 元治元年(1864),8月30日—— 京都南郊,伏見—— 鴨川蜿蜒流淌,發出低沉而單調的吼聲。 夾雜熱浪的勁風,呼嘯著卷過大地。 在眼底染成一色青綠的夏季沃野上,一頂頂營帳排列整齊,陽光勾勒出連綿的營帳輪廓,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一面面色彩各異的大旗在晨風中呼啦啦掣動著,森然干霄! 其中聳立最高、最為顯眼的旗幟,當屬代表幕府的三葉葵紋旗、代表秦津藩的龍膽葉紋旗、代表新選組的誠字旗。 青登不敢說自己多么會打仗,可若論結營扎寨的本領,他還是有點信心的。 在他的一手調度,以及新選組的土木老哥們(普請處)的通力合作下,僅一夜的工夫,一座刺猬般的嚴密軍營赫然成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