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游擊隊雖以奇兵隊為范例,但其并不是如奇兵隊一般的“冷熱混合”的特種部隊,而是一支純粹的冷兵器部隊,以長槍和打刀為主戰兵器。 為了這支獨屬于他的部隊,來島又兵衛可謂是傾盡了自己的心血。 只征募體格強健的適齡男子;武士、庶民皆可;注重紀律…… 如此,在來島又兵衛的嚴加訓練下,游擊隊成為長州軍諸隊的主力之一。 來島又兵衛敢斷定:雖然游擊隊的總兵力只有寥寥600人,但只要調用得當的話,未嘗不可出奇制勝!逆轉戰局! ——接下來的戰斗,才是真正的勝負手! 一念至此,來島又兵衛感到心中稍定,腰桿再度直起,頭顱也跟著重新昂起。 就在這時,一員將領飛奔而來,表情焦急地喊道: “來島先生!敵軍有大動靜了!他們向我們攻來了!” 來島又兵衛聽罷,面色微沉: “來了么……!可有看清攻來的部隊是新選組的哪支番隊?” 將領面露難色。 “這……尚未辨明來襲的部隊是新選組的哪一支番隊,但他們全都端著鐵炮!” 來島又兵衛抖了下眉: “鐵炮?” …… …… 眼下新選組士氣正盛,正是乘勝追擊、憑著這股昂揚勢頭,一鼓作氣擊垮敵軍的最佳時候! 多虧了山本策之等蠢貨的神助攻,青登迎來了未曾設想過的絕佳開局。 青登的三戰三捷,使雙方士氣已呈現出明顯的差別。 這般一來,今日這場戰斗將有望提早結束。 青登自然不會錯過這難得的戰機。 所以,他前腳剛回本陣,后腳就立即向六、八番隊(火槍隊)的陣地傳送指令:開始進攻! …… …… 新選組,六、八番隊的陣地—— “前進!” 井上源三郎拔刀在手,指揮六番隊的火槍手們向前進。 因為本陣的地勢較高,所以身處本陣的青登等人全都清楚地瞧見:伴隨著充滿節奏感的軍鼓聲,六番隊的火槍手們排列成整齊的隊列,徐徐前行。 在六番隊出陣后,緊排在其之后的八番隊也在藤堂平助的指揮下列陣向前。 兩只番隊、足足兩千號人,排成一條條長列,在一望無際的曠野上徐徐前進,既無步兵相隨,也無騎兵護送。 這等陣勢雖很壯觀,但卻使藩軍將領們全都懵了。 他們對鐵炮的理解,仍停留在“還算好使的遠程兵器”——盡管威力很強,但有許多限制條件。 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跟火槍相關的戰役,無疑是織田·德川聯軍大勝武田軍的長蓧合戰。 天正三年(1575),織田·德川聯軍(38000人)與武田軍(15000人)展開決戰。 因為此戰的知名度很高,所以經常受到后人的改編、再創作。 家、劇作家們只顧著情節好看、易懂,故而大量魔改史實,以致世人對長蓧合戰有個誤解——織田信長調集了3000挺火繩槍,扎下拒馬,以拒馬作依仗,布下火槍大陣,武田勝賴傻乎乎地命令部隊強攻織田軍的火槍陣,最終送掉武田軍的精銳部隊,武田四天王四去其三。 事實上,并非如此。 織田信長確實是調集了3000挺火繩槍,同時也確實是以拒馬阻擋武田軍的騎兵隊。 然而,武田勝賴組織了5波攻勢,只有第1波攻勢被拒馬阻截下來后就遭受火繩槍的洗禮,損傷相當多,然而隨時間流逝,火繩槍的攻擊火力不再,因此防馬欄間成為白刃戰。 接下來的第2、3、4、5攻勢,基本都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沒有火槍的事兒。 換言之,織田·德川聯軍是憑著優秀的單兵素質,以及壓倒性的兵力優勢才最終戰勝武田軍,而不是靠著熱兵器對冷兵器的碾壓。 因為有前車之鑒,所以后人對火槍的理解大體如下: 其一,火槍乃防御性兵器,而非進攻性兵器。 打防御戰時很好使,打進攻戰時就非常乏力了。 其二,甭管你有多少挺火槍、甭管你的火槍手有多么優秀,最終決定勝負的,依舊是步兵。 火槍什么的,終究只是戰場的一個添頭,只能影響勝負,不能決定勝負。 只要明白了當今世人對火槍的看法,就不難理解藩軍將領們時下的困惑。 一上來就命火槍手出陣,又不派出步兵和騎兵護行,哪兒有這么打仗的? 倘若敵軍展開突擊,這些火槍手不就全完了嗎? 藩軍將領們面面相覷——他們都在彼此臉上發現強烈的不解。 某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困惑,扭頭看向青登,委婉地問道: “安藝大人,這、這……派鐵炮手出陣,卻又不派步、騎兵護行,是否太過冒險了?” 青登微微一笑: “你們不必驚慌,這就是我們的戰術?!? 此言一出,藩軍將領們更加懵逼了。 戰術?這世間還有這樣的戰術? 這時,一名九番隊的傳令兵跑了過來: “主公!炮手已就位!” 青登輕輕頷首: “很好,開始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