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而此時的視角轉回到舞臺上,隨著最后一場的相聲演出完畢以后,此時也已經進入了后續的返場環節。 今天最后一場的相聲節目呢,是一個十分賣力氣的活——《賣布頭》。 這段相聲呢作為傳統相聲中經典的經典,從古至今很多的相聲大師都演繹過,建國后的比如陳歡語姥爺侯寶霖大師、再往下的馬輯大師、少馬爺等等………… 其中這幾位先生走的路子呢,大多都是《賣布頭》所說的“九腔十八調”的悠揚,和里邊蘊含的四九城的歷史沉淀感。 吆喝的節奏不緊不慢,激烈之處不使蠻勁,低回沉郁之處也別有一番風味,和旁邊捧哏一來一回慢慢唱,講究的是一個細一個味。 其中唱的最好的,還得是從小學京劇出身陳歡語的姥爺侯寶霖,不僅是嗓子好、調門高、唱的同樣還韻味十足,絕對是天花板的級別暫且不提。 而再往下剩下的幾位大師演出《賣布頭》的時候,因為和年齡也有關。 年齡偏大氣力難免會跟不上,主要還是挖掘里邊的節奏點和包袱為主。 而與之相對的一個版本,就是郭桃兒的這個《賣布頭》版本,總結出來就是一個詞——賣力氣!!! 演出風格的爆、脆,其實從某種程度上和巔峰時期的李鑫斗蠻像的,或許這也是郭桃兒一開始來京都,預備拜李的原因之一。 郭版當中入了正活后,基本就是郭老師的個人演唱會了,別管是以前捧哏的張先生還是現在的于千,那基本上都得成了電線桿子。 一開口那郭老師無與倫比的唱功唱出來,硬生生是要把街邊老掌柜的吆喝,整成仿佛打仗一般金刀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感覺。 不過當然這種情況下確實也有點脫離現實,畢竟要真是大街上賣布頭的,可不像是說相聲就唱這么一遍。 要是每個賣布頭的掌柜都跟郭桃兒這么賣力氣,那也不用做生意了,唱個三遍就該送的醫院里邊掛氧氣瓶搶救了。 但還是那句話,這可能就是更年輕的表達方式,或者也可以說技術不夠,力氣來湊,但確實是一定程度上給了觀眾聽覺上的享受,聽著就是那么的痛快,就是那么的解氣,想掏錢。 當然這樣的也會有一些觀眾會認為有一點太鬧得慌,這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不過不管怎么說,這《賣布頭》一遍下來再加上又連來了兩段返場,郭桃兒的鐵打的嗓子和身體也已經掏的差不多了。 最后的一段返場觀眾這么熱情肯定是不能下去的,但是怎么能讓自己歇一歇這事兒還是可以思考一下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