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他們都有了選擇,但是他們并不清楚胡亥與通武候王賁的意見。以何人為將這件事上,通武候是最有權利說話的。 正是如此,咸陽宮正殿之中竟一時肅靜,丞相子嬰離座,對著胡亥深深一躬,道:“老臣以為,大秦帝國之中功勛大將,隴君章邯戰死,趙佗叛國,只剩下通武候一人。” “此次東出事關重大,甚至于可以說是關系到大秦帝國的未來戰略部署,絕不能出現任何紕漏。故而,通武候最為合適。” 隨著子嬰一番錚錚之言,整個大殿之上卻再沒有一個人呼應了。畢竟,通武候與秦帝都沒有表態,至于東出大事究竟如何,則不好貿然評判。 “丞相言之有理。” 秦帝胡亥一拍帝案,目光巡視大殿,道:“從目下的大秦帝國朝野上下來看通武候卻是最適合的人遠。只是函谷關,武關等地無人鎮守,通武候率軍東出不利大局。” 咸陽宮大殿之上,一片的安靜。沒有通武候王賁出手,大秦帝國朝野對于東出根本沒有信心。 故而,再一次沉默了。 …… 默然良久,通武候王賁頓了一下:“稟陛下,老臣以為陛下可以御駕親征,率領十萬秦軍東出函谷關。” “老臣坐鎮函谷關,總督武關,函谷關等一系列大秦帝國重要關隘,守護關中大地!” 隨著通武候王賁的開口,咸陽宮大殿之上更安靜了,這是一種蘊含著意外與驚訝的默然。誰都知道,通武候王賁乃軍中宿將,其戰陣部署能力遠超當下任何人。 然,王賁之論卻不親自東出,而是提出了一個朝野上下從來沒有想過,至少沒有自覺想過的事情。 由秦二世胡亥親自統軍東出,而這種獨特意義,關系重大,群臣自然是不敢多言,紛紛沉默了下去。 對于大秦帝國文武,這無疑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視角。因為自孝公以來,大秦的君王很少親自踏上戰場。 特別是事關大秦帝國命運之戰,從來都是帝國最高武將親自出手,國君坐鎮咸陽運籌帷幄。 長平之戰,武安君白起親自統軍出征。秦昭襄王坐鎮咸陽,君臣配合默契,才有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勝。 如今通武候王賁意圖讓秦二世胡亥統軍出征,自然是一下子讓咸陽宮大殿上的眾人沉默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