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31章 動亂后的朝廷局勢-《魏晉那些事》

    第31章    動亂后的朝廷局勢

    東晉國勢不振是由當時的朝廷的頹廢懈怠的風氣導致的,而這種風氣的罪魁禍首就是王導所致。在元帝東渡建立東晉的過程中王導出了力氣,但也造成了這種風氣的形成。

    王導死后,庾氏兄弟相繼執掌朝政,他們也頗有才能足以矯正當時的弊病,很可惜他們掌權的時間都不久。再加上當時朝廷中大臣們門戶之見頗深,大的世家看不起小的世家是常有的事情,而且統兵在外的藩將專權的習俗也沒有改革之舉措。于是后來導致如桓溫之流能夠擁兵自重,行廢立天子之舉,這些弊病中又夾雜著內外互相猜疑,讓他們坐視北方淪陷于異族之手,就算有恢復北方的良機也成為了畫餅,這難道不可惜嗎?

    蘇峻之亂平定后,庾亮擔任豫州刺史、宣城內史之職,坐鎮蕪湖。咸和七年(332),陶侃去世,庾亮兼任江州、豫州、荊州三州刺史,移鎮武昌。當時朝廷的權柄任然在王導手里,庾亮曾經想舉兵廢了王導。當時王導輔政,皇帝年幼時局又很動蕩,他所委任的趙胤、賈寧等諸位將領都不奉行國家的法規,大臣們都對他們的行為十分擔憂。陶侃也曾想舉兵廢了王導,但是郗鑒沒有順從他于是計劃中止了。到了后來庾亮也想要廢了王導,他也詢問了郗鑒的意見,郗鑒這回也沒有同意。

    庾亮寫給郗鑒的信中言道:當時蕪湖之地的將領反復橫跳,雖然他們的罪孽很重,但考慮到當時國家局勢動蕩,最后還是有依靠他們的力量才對他們包容到現在。但是他們到了現在仍然沒有悔改之心。且當今的皇帝是個幼兒只有八歲,他在內則長于宮人之手,在外則被武將小人控制,也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皇帝身邊的侍從也不是什么有才學之輩,他們就是想讓皇帝昏庸然后乖乖的接受他們的掌控。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只能看到座位而看不到他的影響力。王導他協震主之威以制約百官,百官對他哪敢有違逆的。明帝死前沒有立下輔佐當今皇帝的顧命大臣,權勢都被狡詐之人竊取了。現在的趙胤、賈寧他們心里何時有過皇帝,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對于他們過往的罪惡就已經多有容忍了,如今卻是更加肆無忌憚。您與我都蒙先帝的厚恩,對我們都有托付之重,這樣的大奸大惡之人不掃除死后何以面見先帝。希望您考慮下國家社稷。

    郗鑒看完后還是沒有同意,因此廢了王導的計劃又中止了。手握強兵的藩鎮將領入朝廢立宰輔對國家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郗鑒沒有同意也是老成持重之見,但是朝廷的政務也因此更加紊亂了。晉成帝即加元服,朝政依然委托王導,孔坦對此感到憂憤,曾對成帝道:陛下已經長大了,應該學會處理政務,聽取朝臣的意見,從中吸取好的建議。他的這一番話傳到王導的耳中于是得罪了王導,孔坦外派為廷尉遠離了朝廷中心。

    賈寧之前是蘇峻的心腹,他與路永、匡術一起投降了王導。王道曾經想要提拔他們來拉攏叛軍勢力,后來被溫嶠拒絕而告終。當時卞敦為湘州刺史,溫嶠、庾亮發布檄文召諸藩鎮前去京都勤王。卞敦擁兵沒有前往,也沒有資助他們軍糧,只是遣督護茍璲帶領數百人跟隨大軍而已。朝野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陶侃對此時常咬牙切齒。等到蘇峻之亂平定后,有司奏請他在叛亂期間阻攔大軍并且有觀望的態度,不肯共赴國難,也沒做到一個大臣該有的使命,應該交付廷尉收監。王導卻以國家剛經歷喪亂為由應該都此寬大處理,反而讓他去擔任廣州刺史。這就是王導在培植自己的勢力,但這些人對國家百害而無一利。

    當時宗廟宮室皆被焚毀化為灰燼,溫嶠建議遷都到豫章,三吳之地的豪強則建議遷都到會稽。兩者爭論不休。王導這時說道:建康古代的時候叫做金陵曾經做過帝都。三國時期,孫權、劉備都言此地有王者之氣。古代的帝王就說過不必因為地方富裕貧窮而遷移都城,況且北方的胡虜還對我們虎視眈眈,一旦我們示之以弱移都到蠻越之地則給了他們機會了。綜合以上考慮,遷都并非良策。如今應該以靜制動,才能安天人的心。于是兩者的計劃都沒有實行。當時的人都說王導的不遷都能安定民心是好事。事實上遷都到會稽有遠竄的嫌疑,遷都到豫章則占據了長江上游的地利,便于日后行北伐恢復故土之事。三吳豪強乃鄉里人之間,而溫嶠則是出于公忠體國之誠。王導之所以不肯遷都其實是害怕一旦遷都必然有新的權臣。他還不如按照原來的規章制度,這樣大權還在他手里。

    (本章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大足县| 湄潭县| 延吉市| 崇信县| 康乐县| 海南省| 平度市| 丰原市| 莱芜市| 尤溪县| 长丰县| 碌曲县| 泗水县| 古交市| 淮阳县| 阿克陶县| 奉新县| 嵊州市| 阿合奇县| 乌拉特前旗| 杂多县| 莒南县| 高安市| 黔江区| 丰宁| 吉水县| 新郑市| 晴隆县| 南投市| 拜城县| 虎林市| 赣榆县| 阿拉善右旗| 安义县| 灵山县| 新乡县| 丰县| 根河市| 广德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