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分兵九路! 賈詡的膽子實在是太大了! 他們本來的想法是分兵三路就可以了,沒想到賈詡更狠,直接兵分九路。 此次征伐幽州,連同先鋒部隊,總共就只帶了一萬冀州兵,五千西涼兵,五萬精兵,八萬正卒,最多再加上麴義所率領的600先登營士兵。 兵分三路還好說,如果兵分九路的話,平均下來一路人馬也就一萬六千余人。 如果是敵方大軍已經(jīng)被擊潰,這么做自然是沒什么問題的。 可問題是公孫瓚的大軍可還好端端的在燕郡呢。 如果要各個擊破,九路軍馬不是任由對方挑選的嗎。 就算是對方求穩(wěn)不出,九路軍馬所需要攻打的城池最少也要提升個五六倍,如此一來,軍力的消耗豈不是更大了。 等好不容易打到燕郡,都已經(jīng)是疲弊之師了,又該如何面對公孫瓚以逸待勞的大軍。 “吾料公孫瓚既然行此疲敵之策,必然于來路城池之中屯兵,若只是兵分三路,于戰(zhàn)無益,必然要兵分九路,方可繞開其布置妥當?shù)某浅??!? 公孫瓚的確是在沿路設置了不少的城池,作為騷擾消耗張遼軍的地點。 他也不確定張遼會從哪一條路線進攻,所以沿途設置了三條消耗路線。 這已經(jīng)是極限了。 如果設置的再多,要么就是兵力過于分散,無法達到疲敵的效果,要么就是每個城都留下大量守軍,他哪里有那么多的人啊。 賈詡兵分九路,直接繞開了公孫瓚的布置。 如此一來,頂多有三四路軍馬會遇到敵軍的消耗,而其余大軍將長驅(qū)直入并不會遇到太大的阻礙。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兵精將勇,每一路大軍都要能獨當一面才行。 否則的話,分這么多的軍,不過只是烏合之眾罷了。 “雖可繞開敵軍布置,然若是敵軍主力盡出,各個擊破又該如何?”沮授問道。 賈詡平淡的開口道:“凡占據(jù)一城,必收攏城中壯年以為民兵,或驅(qū)民兵在前,或攜民兵在后,或藏民兵在中。” “另著精兵和民兵互換甲胄,混雜其中,以為惑敵之策。” “若公孫瓚遣軍來攻,則縱兵混戰(zhàn),以吾兵馬之精銳,必可大挫敵軍!” 毒計! 又見毒計! 賈詡的計策很簡單,每路大軍隨機將從城中掠奪的壯年安置在軍中,而且還要換衣服讓敵軍無法確定民兵到底在前在后還是在中。 一旦交鋒,借助民兵眾多的優(yōu)勢,和對方進行混戰(zhàn)。 看穿著以為是精兵,結果沖過去才發(fā)現(xiàn)是民兵。 以為是民兵,一交手竟然是精銳之軍。 生逢亂世,對平民來說是最大的不幸。 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