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晚上回來,唐安和徐嫚云談到了《人在囧途》的續集問題。 “《人在囧途》續集的創作我已經和徐征談了,到時候他有什么需要幫忙的你自己看著點。” 徐嫚云盤腿靠在沙發上,手上在鍵盤上噼里啪啦地敲擊著。 “這次準備給他多少制作費?” “不算宣傳費和片酬,最多兩千萬吧,《人在囧途》的分成足夠了,還有多。” “兩千萬?” 徐嫚云有些詫異地問道,“這次用膠片嗎?” “不,還是數字攝影機,不過這次拍攝地點可能會在國外,總要貴點。”唐安搖搖頭。 這種類型的電影其實數字攝影機和膠片都沒有什么區別,因為它的看點主要在搞笑的劇情上,用膠片太浪費了,而且如今數字攝影機和膠片的差距已經很小了,過個兩年膠片電影就該退出歷史舞臺。 而且中影數字更在全國范圍內更換數字放映機,目前使用數字放映的熒幕已經占到了半數。 徐嫚云突然想到了什么,把筆記本電腦放茶幾上,轉過頭來說道。 “既然要把《人在囧途》做成一個系列片,那為什么不把徐征簽下來,三年兩部或者五年三部電影,要不然如果這個系列真的有前途的話,他要撂挑子或者要分成怎么辦?” 徐嫚云的擔心不無道理,系列電影最愁的就是高昂的片酬和要求帶資進組、分紅的演員、導演。 在好萊塢,一個大火系列通常能造就一位兩千萬俱樂部的巨星,甚至還有分成。 系列片巨星也是巨星啊。 德普、小羅伯特唐尼是就是典型的例子,一部電影賺四五千萬都不意外。 作為資方,肯定是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的,最明智的選擇就是一次性簽個三五部的片約,一勞永逸。 唐安卻搖搖頭,否定了她的提議,“沒有多大意義,徐征不光是演員,他還是導演,如果他不接受的話,一個億元俱樂部的導演現在還是很值錢的,他不愁找不到項目,還是能自己完全做主的項目。” “那后面的系列要是他不參加怎么辦?” “只要利益夠了,自然不怕,有錢一起賺。” 有能力的導演、演員以后肯定都會自己組建工作室,甚至是開公司,想把人綁定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以后肯定是要招攬一些演員、明星,組建工作室,唐安入一股。 占一定股份,但是不干涉運營。 等于就是一份投資,省去了運營工作室的麻煩。 而唐安出的也不過是一些角色的優先權,有合適他們戲份的優先給他們。 而有能力的導演可以以工作室的名義參與投資,利益綁定。 省去了龐大臃腫的經紀業務,在公司周圍團結一大批優秀的導演、演員,比去做那麻煩的經紀業務要好的多了。 第二天唐安又去了趟華宜,昨天有事忘記說了。 徑直來到王忠軍辦公室,敲門進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