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拍完《星際穿越》就暫停科幻電影,除非之后的特效技術能夠讓一個1500多人的特效團隊在一年左右時間里展現一個無比真實的、浩瀚的太空、外星,把電影周期壓縮在兩年之內,要不然周期就太長了。 是貫穿全片,而不是區區一兩個鏡頭,也不是重復老在那幾處背景里打轉。 《明日邊緣》實拍,場景在地球上,《火星救援》就一個火星地面的和星空的特效。 《星際穿越》同樣沒有太復雜的特效。 確定好初稿之后,唐安沒有急著繼續劇本的創作,擺在面前的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 諾蘭當初是使用70mm膠片IMAX拍攝,最后目前國內基本沒有電影用到70mm的膠片。 其實就算用70mm膠片拍,國內也只能有數字IMAX、普通數字、35mm膠片版、幾個版本。 至于70mm膠片IMAX,國內的銀幕加起來只有5塊。 膠片IMAX全球都幾乎沒有多少,IMAX公司正在全球推廣IMAX數字化,成本更低。 中影數字研發的華國巨幕也都是數字巨幕。 就算放眼全球,擁有70mm膠片IMAX放映設備的電影院不足3%。 拍的再好也是白搭,放映條件跟不上。 不過70mm膠片拍出來的和35mm膠片拍出來的就算放到數字MAX和巨幕上放映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畢竟片源質量更高了,多少會好點。 但是播放設備達不到要求,無法100%展現電影的效果。 到底怎么權衡,或者使用數字拍攝。 《火星救援》使用的是4K數字攝影機拍攝,如今好像米國已經研制出了6K數字攝影機。 35mm膠片拍出來的是4K,做完后期差不多就是3.5K。 4K攝影機拍攝出來做完后期也沒有4K,《火星救援》哪怕后期做到及其精細,也只有3K,但是普通觀眾幾乎分不出來。 6K數字攝影機拍出來的成片經過后期壓縮之后已經能達到4K,比35MM膠片還要清晰。 但是國內4K數字放映設備又沒有多少,依然是徒勞。 70mm膠片IMAX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沒有攝影機,全球都只有5臺,能不能租來都是個問題。 甚至說同一種設備、銀幕,放映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可能是投影儀的鏡頭、燈泡等等各方面的問題。 不光考慮設備,電影本身適合與否也要考慮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