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保底發行十年前就有了,當時伯納靠著保底《天脈傳奇》大賺一筆。 那個時候伯納才剛成立不久,國內市場也才商業化不久,國內還是華宜、新畫面以及保利文化和華藝重組的保利華藝三方爭霸。 伯納靠著天脈傳奇正式站穩腳跟,接著又和保利華藝旗下東方神龍重組為保利伯納,于東還兼任了保利萬合院線董事長。 保利華藝剝離發行業務,轉做影視制作和廣告傳媒,由保利伯納主攻發行業務。 伯納代替了華藝,在國內和華宜、新畫面形成三強鼎立的局勢,并且連續五年成為民營電影公司市場占有第一名。 在電影發行上吊打所有民營公司,哪怕有著張一謀和馮曉剛的新畫面和華宜。 原本是連續七年,這個時空由于唐安加入華宜茍了兩三年,幫助華宜奪下了兩年的第一。 于東的起家和發展就是靠著保底發行的,除了《天脈傳奇》,他幾乎壟斷了香江電影在國內的發行權,大部分公司,都是采取整個公司打包的方式。 雙方商定你一個公司明年拍多少片子,伯納一次性打包拿走,采用買斷+保底分成的方式。 近年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華宜對《西游降魔》的保底發行了,大賺一筆,不過雙方起了間隙。 前幾年,各大巨頭掌控國內電影市場,中小型公司拍的片子得求著大公司發行,根本沒有大公司會去買斷,去冒那個風險,這零風險賺錢不好嘛。 就《后會無期》這樣的片子,放在三年前,別說四億保底了,于東一億保底都不會開。 那時候沒有別的發行公司能接,接了也沒法和伯納的發行能力相比,其他大公司也不會給出更好的條件。 但是現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國內冒出來無數的中小型的發行公司,其中大多都是其他行業轉來的。 有礦業、重工業、房地產業,什么行業都有,都想在電影行業撈一筆。 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發行的門檻都降低了,那些中小型發行公司甚至連一個五百人規模的專業地面發行團隊都沒有。 光羨當初進軍電影行業可是拉起來了一支近千人的地面發行團隊,要不然也不可能短短兩年時間就能和華宜、伯納并列。 但是現在不需要了,這些新開的中小型發行公司主要都是網絡發行,根本沒有傳統發行的能力。 中小型公司,接不到什么好電影,也就只能賭一把了。 放在前幾年,你制片方想保底發行?想提前收回成本? 滾蛋吧,發行公司談都不會跟你談。 哪像現在,數百家發行公司,一大半是賭徒,總有幾個膽子大的,能坑上幾個。 ...... 開完會,辦公室里,陳國幅這個老電影人也為電影行業如今的瘋狂感嘆不已。 “《梔子花開》這才剛剛確定劇本和演員,劇組架子都沒搭起來,劇角映畫就敢保底四個多億,越來越多的資本參與進來,行業都要亂套了。” 徐嫚云笑笑,“產業大了,資本自然就想著插一手。” 唐安點點頭,“沒錯,嫚云說的對,任何行業發展到中期,都無法避免資本的沖擊,甚至我們也從電影人變成了資本,這是在所有行業都無法避免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