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夫之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朝中大員親自送來“攝政王手諭”,要他組織一批人對昨夜秦王府發生的“農婦案”一事進行宣傳,為全面展開反腐運動打造聲勢! 孫可望可謂是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了,做事必“師出有名”,而且高舉“為國為民”的大旗,滿嘴仁義道德, 個人聲望也由此與日俱進! 如果只看他說了什么,不看他做了什么,設立了什么制度,孫可望絕對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仁義之君! 現在朝中的異黨和幾個典型貪官都已經被打得差不多了,各個重要部門也已經完成了一輪反腐和重要官員的補充,全部都是孫可望提拔上去的人,他自然要趁此機會, 更進一步, 對基層進行全面的整頓。 不過,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這次反腐運動,各個案件的審判,真真切切是按著“大明律”來的,孫可望并沒有過多插手,反而是訓斥了那些妄圖揣測他的意思,隨意加罪減罪的大臣,大理寺官員更是直接被裁撤了四人。 孫可望自然知道運用特務機構,凌駕于法律之上,打擊異黨,處理貪官,效率會高得多,也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可對于政治體制轉型而言,終究是弊遠大于利的。 這片土地上的人治色彩太過厚重, 已經嚴重限制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君權的極度擴張, 更是使得法治永遠都是一個笑話。 強如朱元璋,可謂是封建帝王里面, 數一數二的開國皇帝了,原本企圖以“大誥”,“大明律”治國,但又設置了錦衣衛這一機構,以便于自己打擊大臣勛貴,鞏固統治。 最終,經過朱元璋的以身作則,證明了“大明律”就是個屁之后,大明的所謂“法治”,也直接斷送在了這位朱明王朝的創始人手里!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大誥”,“大明律”,也只不過是適用于百姓罷了,朱家子孫,大臣勛貴自然另有一套法則,朱元璋也從來沒覺得自己應該受到“大明律”的制約。 不過, 孫可望和朱元璋不一樣, 他不能, 也沒有必要那么做, 朝中的這些人根基都不夠深,大西-永歷復合政權的核心權力在軍隊里,軍法隊自然會特事特辦! 只能說,任何的改革和轉型,都是充滿矛盾的,有的地方能改,有的地方不能改,有的地方得先改,有的地方得后改,其中的尺度,便是所謂的“政治智慧”了! 而朝中的那些人精,很快就嗅到了孫可望的意圖,心中歡喜萬分,一個個都開始研究大明律去了! 要知道,比起把性命交給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生死只看對方的喜怒哀樂,把性命身家交給律法,明顯安全得多!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孫可望的這個小朝廷更加穩固了,大臣做事也不再那么畏手畏腳,生怕上面一個不高興就能找借口撤了自己的官! 王夫之看了孫可望的“手諭”之后,隨即叫來了孫可望的心腹,翰林院編修兼岳麓書院副院長方于宣,以及好幾個岳麓書院的同僚,準備開始籌劃此事。 現如今的岳麓書院已然成了永歷-大西復合政權的人才集散地,不僅僅是為參加科舉的考生提供學習安身的地方,更是在孫可望的要求下,開始按照教學性質,有了固定的工匠速成學堂,軍官學堂,士兵學堂......同時,除了四書五經,大明律以外,還專門開設了農科,算數,工程,審計,冶煉等等新科目。 當然,這些都只是在孫可望的授意下,從軍中民間,傳教士中挑選了一些人才,在小范圍地進行實驗,尚未大規模推廣,但一個培育各類新型人才,匯聚了全國精英的教育機構雛形,已然出現。 孫可望除了在這個時代首創了某些科目,給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內容提要以外,并沒有過多干涉科目內容設置的事情,他將大部分新開的科目都納入了“新科舉”中,并放低了錄取門檻,以此作為學子研究創新的最大激勵。 當然,若是工匠,農科,算數,審計之類,學堂的教育模式和后世的職業學院沒什么區別,只是速度快了許多,幾個月就能培養一個合格的新工匠。 而且,學堂速成之后,只要合格,每一個工匠都會有人對接,直接安排進廠,成為一名月入二兩銀子,一石糧食,享受住房,子女教育福利的光榮“大明工人”。 在大西-永歷復合政權,軍戶,匠戶都不再是賤籍,而是一個不斷壯大的特權階級,一個始終堅定維護孫可望統治的基本盤! 在如此這般就業福利與政策的雙管齊下,使得不少出身貧寒,頭腦靈活,又能吃苦的人都趨之若鶩! 孫可望相信,只要工匠有尊嚴,有地位,有高薪,各級官員的特權和貪腐得到遏制,很多所謂的歧視鏈很快就會消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