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之前劉徹在策問這些被地方推舉上來良莠不齊的人才時,所出之命題名為:試論古今治亂之由,長治久安之道。 很多人初看此題之時都會認為劉徹果然是幼而即位,學識不深,故而想出如此簡單的一道論題。 這樣一篇策問,題文尚且不過二十字,也能考察出這些經過重重篩選,脫穎而出的天之驕子們? 但凡熟讀文史之士,對于這樣一道策問恐怕都能對答如流,更是能夠由淺入深,寫出絕妙之文。 然而劉徹根本不擔心這樣的一道題無法挑選出他想要的人才,反之,在他看來,這道題雖然看起來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說對于這些滿腹經綸的才子有些淺顯,但想要真的答好這道題,并且能夠讓他滿意,卻是極為不易的。 此題一出,接卷的這些才子們打眼一看題目都是一愣,這就是當今皇帝對于他們的最后一道考察,這未免也太過簡單了吧。 拿到這個論題的才子志士們粗粗看上一眼便開始凝神聚思,不多時后就提筆書寫。 這些考生們的作答的內容很快就到了劉徹的龍案之上,但劉徹將其鋪開閱看之后便是面露不喜之色,眉頭更是顰起,顯然是對這些考生所述之文不滿。 竹簡中考生們所寫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引經據典為主,鋪天蓋地都是華麗辭藻的堆砌,既可說是博學多才,亦可講為為才所困。 劉徹這篇考題的題目,看似簡單,卻是隱含深意,需要細心揣摩才有可能答到要點之上。 “試論古今治亂之由,長治久安之道。”這個題目,如若不去揣摩劉徹的心思,很有可能就會像絕大部分考生一樣,炫賣自己的文采。 而劉徹出這樣一個考題的目的,便是希望考生能夠切中時弊,將古今之治亂,為今長治久安之道與當下的時政相結合,作出不一樣的解答。 其實在劉徹心里,自己所出的這道題是很難的,能夠完全一語中的,切中要害的考生,一定就是在思想層次、治國理政之策上與自己不謀而合的才士。 事實證明,考題越難,越是能夠從中挑選出足夠優秀的人才,此間脫穎而出,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人,便是廣川人董仲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