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變法? 事實上,從小只接受儒家思想的文官們最多只想做一下裱糊匠,對于變法一向視為畏途的。 所以,大多數文官沒誰想過變法這事。 張貴對此也是無語,皇帝好不容易想勵精圖治,你們這些兩榜進士倒是積極一些啊,非要讓人拿著鞭子趕嗎? “也難怪歷史上,即便到崇禎時期,大明快要亡國的時候,大部分文臣都還只是忙于爭權奪利,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真的沒把社稷黎民放在心上。” 張貴不由得如此腹誹道。 一想到大明亡國有日,而作為皇親,與大明國運休戚相關,他也就不得不站出來,主動言道: “陛下,臣認為,既然要變法,得先立好變法之目的,剛才陛下言大明現今國困民乏、內憂外患,故臣認為,如今變法之目的當在于富國、強兵、惠民三樣,少了哪一樣都不行。” 如張貴自己所想,大多趨于保守的文官們是需要有鞭子趕著才愿意向前跨一步的。 張貴沒說之前,皇帝問變法事,大多都以沉默相對。 現在外戚張貴這么一言,怕張貴再次借變法亂禮的楊漣就忍不住先站出來道: “陛下!臣認為內憂外患、國困民乏,皆在于用度太奢,賞賜不節,宗室繁多,官職冗濫,軍旅不精,倒也不必大興變法,只需遵循祖宗成法、典章禮制、以儉治國即可!” “《尚書》有言:‘毋作聰明,亂舊章。’昔日漢武帝信張湯之言,改漢高祖之制,天下從此民生凋敝,盜賊蜂擁,后漢宣帝恢復漢高祖之制,天下則大興,可見陛下欲要大明中興,只需循祖制禮章、行節儉即可。” 張貴聽出了楊漣之意,決定反將一軍,道:“陛下,臣認為,楊副憲所言不無道理,裁減用度卻為良法,不如就讓楊公主持陛下所言之變法事,而使國富民豐!” 天啟點點頭:“楊卿乃先帝所托之顧命大臣,在扶朕登基時也立下大功,素來頗有聲望,由楊卿主持新政,行裁減諸法,甚妥,朕決定就讓楊卿入閣理事,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 楊漣慌忙喊了一聲,道:“陛下,臣不配為閣臣,臣也無能主持新政,臣只適合為科道言官,針砭時弊,請陛下明鑒!” 楊漣的意思很明顯,我只想當個鍵盤俠,沒事嗶嗶一兩句,讓我做實事,我不干! 當然,楊漣也知道去主持新政雖然權力很大,但其實是個得罪既得利益者的活,沒準討不了好,落個被士林詬罵的下場。 楊漣真的很擔心天啟要破例讓他入閣理事,接著又急忙道:“陛下,其實裁減用度很簡單的,沒有臣也能施行,陛下只需下旨令內廷二十四衙門和外朝各部院以及兩京一十三省衙門裁減就行了!” 這一刻,天啟算是給了一個楊漣主持朝政的機會,但他不愿意把握住。 天啟只得看向張貴:“你繼續說,如何富國、強兵、惠民。”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