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車營-《開海》
第(1/3)頁
鋪天蓋地的馬蹄聲跟在地平線遠方黑線之后,明軍先頭部隊已抵達老哈母林河畔。
老哈母林是明代才有的稱呼,過去從秦至元代被稱作烏候秦水、老河、土河,涂河或深河,在喜峰口、青山口北二百里。
名稱的變化昭示著生活在這片河岸的人是誰,這個名字來自蒙古語老哈木倫的音譯,老哈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
跨過這條河,意味著明軍離大寧城只有一百二十里。
大寧城,曾是明初塞王寧王的王城,也是大寧都司的中樞。其掌控下的這片土地為半干旱氣候,宜農宜牧。
其西面是七老圖山,東面為努魯虎兒山,西遼河南源老哈河從西、南兩面流過,北控遼河上游,東控大凌河流域,西與宣府相連,南靠燕山長城。
不論漢人移民北上還是草原民族南下,這都是必經之地。
過去大寧城北方是兀良哈三衛的牧場,而現在這里屬于占領泰寧衛的喀爾喀部。
四月二十七日夜,戚繼光所部風塵仆仆的前軍重車營已趕至老哈母林南岸,即在山間林中砍木修橋,用了三日在河上趕工搭起四道可容兩架戰車并行的橋梁,隨后依托河岸大營駐守,等待后方運送糧草的車騎。
老哈母林是一條漫長的河流,南北縱貫數百里,在大寧城南方轉向西面,戚繼光的部隊此時就剛剛越過這條河。
理論上來說,他們沿著河流南岸一路走下去也可以抵達大寧城,那個兵家必正之地,但實際上做不到。
河流南岸的山脈阻隔了車營,也讓明軍不必擔憂來自側翼的襲擊。
出關口北行二百里并非埋頭趕路,他們一路攻略,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游牧部落經過與女真、漢兒長久融合,形成半農半牧的獨特習俗,他們既有馬場用來放牧、也有村舍用來居住,更有田地用來耕種。
通常人們會認為越接近邊境的兩族百姓越善于戰斗,但事實上在口外居住的部落和口內居住的衛軍一樣不善于也不樂于戰斗。
因為每當他們種出些什么、養出些什么,明軍就掃蕩過來,與明軍為敵對他們長久生計并無好處,他們是生存在夾縫中的人。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溧阳市|
望谟县|
贵溪市|
阿拉善右旗|
资溪县|
德安县|
淳安县|
志丹县|
衡山县|
临西县|
洛川县|
嵊泗县|
冷水江市|
仙桃市|
宜都市|
久治县|
林芝县|
栖霞市|
普兰县|
伊金霍洛旗|
大同市|
云浮市|
武功县|
灵璧县|
遂川县|
霍林郭勒市|
灌云县|
抚远县|
桦川县|
兴隆县|
汝城县|
睢宁县|
阳新县|
临泽县|
东乌珠穆沁旗|
弥渡县|
改则县|
澄城县|
横山县|
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