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叫葉世榮/鄧煒謙/李榮潮,我們是beyond樂隊。”其它三位依次報上自己和樂隊的名字。 就在今年,自幼喜歡搖滾樂的黃家駒,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志同道合的葉世榮,葉世榮拉來了他的兩位好友主音吉他手鄧煒謙與貝斯手李榮潮建立一支樂隊。 然后準備參加某雜志社舉辦的山葉吉他大賽,但是當時樂隊沒有名字,主辦方不讓參加。 有感于此時香江有太多太多歌手樂隊大多數(shù)是拿rb人的曲子然后讓別人譜上詞后來翻唱,于是鄧煒謙想出了beyond這個名字,想用自己的原創(chuàng)來超越其他的翻唱的歌手。 他們在比賽中輕松奪冠,卻沒在樂壇留下多少反響,而且他們才剛組建,還沒創(chuàng)作出日后那些耳熟能詳?shù)那樱詴呵抑荒茉谛【瓢裳莩觥? 咦,要是等期貨賺了錢,拿來組建一家娛樂公司,把他們幾個簽下,然后抄劇本拍電影,把什么霞玉芳紅、賢敏瑛琳、欣敏茵貞全收了似乎也不錯啊? 當然李耒只是yy下而已,他可不記得啥劇本,想抄都沒辦法抄,而且這套路都被其它人寫爛了,咱還是老老實實做農(nóng)業(yè)吧。 勉勵了初代beyond四子幾句,讓阿強幫忙和他們拍了幾張合影,李耒就回酒店休息去了。 接下來幾天,他繼續(xù)在香江閑逛,尋找穿越前青春年少時的情懷,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幾家涉足棕櫚油行業(yè)的華人族,紛紛開始了對種植園的調(diào)查。 1848年,荷蘭植物學家在印尼爪哇島的茂物植物園,種下了4棵油棕樹,東南亞從此才有了油棕樹,在很長時間,油棕一直是種植在街道兩旁或花園等處,其作用也僅為觀賞而已 直到1911年,比利時企業(yè)家阿德里安-哈雷特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開辦了印尼第一個油棕種植園;6年后的1917年,他又幫助2個法國種植園主在馬來西亞進行了商業(yè)化種植,并開始對外出口棕櫚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