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作為技術員,許世彥理所當然要跟著一起去起參。 十八號這天,許世彥帶著一群小伙子直奔二號橋,到了那兒,就安排人干活。 許世彥帶著趙建設、楊春明、馮超等人,直奔去年追肥的那五十丈試驗參地。 “別的咱不管,今天咱就把這五十丈起出來。 當場泡秤,再跟旁邊的參地做對比,看看豆餅水追肥的效果咋樣。” 許世彥指著那五十丈棒槌,信心滿滿的說道。 其實都不用起出來棒槌,光是看上面的棒槌苗,就有明顯的區(qū)別。 這邊追肥的五十丈,那棒槌苗長的比不追肥能高出來半尺,莖稈也粗,有的都能趕上小手指頭。 就這苗,底下的棒槌還能差了? 大家伙兒二話不說,開始動手撤參棚起參。 楊春明掄著三齒子,一下端上來三棵。 “哎呦,這棒槌真不錯啊,看看,個頭挺好。” 三齒子一抖摟,三棵棒槌就露出來了,果然白白胖胖的挺水靈,看著就不錯。 別人一聽,也都著急了,趕緊掄著三齒子開刨。 接著,就聽見馮超也說,棒槌長的不錯、 做試驗田這五十丈棒槌,正好是一個串兒。 旁邊也有人在起參,大家伙兒一聽說這邊棒槌大,都過來湊熱鬧。 還有的人,就從那邊拎過來十多棵棒槌做對比。 一比之下,果然不一樣,追肥的要比不追肥的大一圈。 “行,這些棒槌單獨裝袋子啊,回去做好標記,單獨加工。” 不光要試驗水參產(chǎn)量,還得試驗一下做貨的出貨率,這樣才能確定追肥的真正效果。 許世彥說話必須好使,趙建設幾個按照許世彥說的,這五十丈棒槌起出來,都單獨裝著,麻袋上用筆寫上記號。 到下午干完活,五十丈棒槌正好裝了滿滿當當十一個麻袋。 早晨上山的時候,帶了大桿秤。 于是幾個棒小伙兒過來,找木桿子穿進桿秤的吊環(huán)里,秤鉤子勾住麻袋。 兩邊小伙子抬起木頭桿子,麻袋離地,那頭有人撥弄著大秤砣,直到秤桿微微抬頭,然后報數(shù)。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