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是在崇禎身邊為官多年、才總結出來的“防背鍋鐵律”。 …… 京城吏部、戶部在處理沈樹人升遷安排的時候,身在茫茫大海上的他,并不知道這一切。 自從元宵節次日登船出海以來,十二天的時間里,沈樹人一直處在“離線模式”,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當然,離線模式也有離線模式適合干的事情,比如可以每天窩在船艙里,跟大學霸方以智切磋切磋文章、談論一下學問。 順便打打“八股文”這個不需要用到聯網功能的單機游戲。 還別說,關在海船上專心做學問,那效率還真是高。 簡直可以和后世寫手被鎖了手機、電腦開啟小黑屋軟件碼字的效率媲美,日更兩萬不是夢。 十幾天的高專注度磨煉下來,身邊還是方以智這種解元級名師,沈樹人別的不說,對于八股答題應試技巧、高分套路,基本上掌握了個七七八八。 只是文筆修辭水平還略頗有欠缺,這也是沒辦法的。那些玩意兒需要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可成。 方以智并不知道今年考試的風向變化,也不知道歷史書上的時政策論真題。他本著對沈樹人文章真實實力的評估,頗有幾分泄氣。 這一日,已經臨近山海關快靠岸了,大家也無心再寫文章,方以智就感慨地勸說他: “賢弟,你不會真覺得自己今科能行吧?我看你也就走走過場,長長見識差不多了。反正你已捐官,還立了功,說不定很快升遷。再考下去,也不能拿到更好的官職了。 不是愚兄打擊你,這些日子看下來,你這文章就算經我臨陣磨槍調教,最多也就勉強到舉人的水平,離進士真是差遠了。” “能有實打實的舉人實力,我也很滿意了,不試試怎么知道。我這監生都是買來的,說白了原先也就一個中等偏上的秀才水平,能到舉人很好了。” 沈樹人也不以為意,嬉皮笑臉地打著馬虎眼,掩飾自己早已根據《明史.魏藻德傳》知道真題這一事實。 在海上這些日子,他一邊學文章,一邊也靜下心來,忽然想明白了一個大問題,進一步堅定了他去考一次科舉的決心。 實話實說,沈樹人不是為了做更大的官,也不是為了將來“在科班出身的同僚之間,更能融入團隊、不遭人冷眼排擠”。 如果只是要升官,買官加立功絕對也夠快,考個進士只是錦上添花。 腐儒文人的認同,也不過就剩三四年有效期了,未來是刀把子硬說話就硬氣的時代。 他堅持考試的真正原因,是他想到了王莽和趙匡胤的歷史教訓——為什么歷史上漢唐武德充沛?宋朝卻慫得一逼? 這里面固然有很多很復雜的原因,但一個重要原因,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 漢朝中斷,是因為王莽這個“儒家道德楷模”玩了一把禪讓、是沒有掌握軍權的高層貴族政客的和平政變。 所以王莽被推翻之后,漢朝覺得最大的威脅依然不是來自武將,而是來自貴族政治,沒必要太提防著武將。 宋朝代周,卻是靠的“陳橋兵變”,趙匡胤之前的身份是節度使、禁軍將領。再加上宋朝是第一個真正從上到下全面貫徹科舉制的朝代,文人士大夫地位空前提高, 士大夫想要打壓某個功勛卓著的武臣時,每每都可以拿“太祖皇帝當年也是大周忠臣吶”來惡心人,屢試不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