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就導致了、一些可以商量的事情,直接被朱由校定死了,文官想要再見他,得等到三天以后。 但是大明這么大一個王朝,三天的時間又會誕生新的各種事情,到時候文臣根本沒有時間扯皮之前的事情,只能老老實實的認栽。 所以、對付朱由??梢哉f太難了,而如果葉向高能把朱由檢請來文華殿主持大局,那么就給了眾人一個機會。 一旦朱由檢處理了奏疏下發(fā),那么發(fā)現(xiàn)其中有操縱空間的百官就會駁回,然后和朱由檢據(jù)理力爭。 一時間、眾人不由看葉向高順眼了許多,但只有劉一燝、朱國祚等人在心底“呸”了一聲。 葉向高此舉,明面上似乎在給百官找機會,但問題是朱由檢也不傻啊。 他能在勖勤宮處理政務,憑什么要來文華殿? 因此、他們二人根本不抱希望,而楊漣聽到葉向高的話,也只能作揖應下,隨后退出了文華殿,向著東宮走去。 等他來到東宮門前的時候,一隊錦衣衛(wèi)就攔住了他。 “我奉葉閣老之命,來求見監(jiān)國?!? “楊都給事中請稍等,我去請示一下殿下?!卞\衣衛(wèi)總旗聞言作揖回禮,隨后在楊漣點頭后,轉身去通報去了。 這通報的過程也不慢,一盞茶后、錦衣衛(wèi)總旗就走出了東宮的宮門,作揖道: “殿下說、楊都給事中可以進去,不過請想一想初衷?!? “初衷……”這兩個字,讓楊漣表情變得有些古怪,人也愣了愣。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進東宮的,只是在回味這兩個字。 “楊都給事中這邊請……” 當太監(jiān)的聲音響起,楊漣才回過神來,作揖回了一禮,跟著對方走入了勖勤宮之中。 這一進入勖勤宮,楊漣便看到了坐在書房位置上,端著一碗燕窩的朱由檢。 距離楊漣上次和朱由檢見面,已經過去好幾個月,步入十二歲的朱由檢,比之前看上去成熟了一絲,皮膚也坳黑了許多。 “給楊都給事中看座吧。” 朱由檢頭也不抬的說著,而陸文昭也連忙讓人抬來椅子,楊漣見狀作揖表示感謝,隨后坐下道: “殿下監(jiān)國、葉閣老讓我來請殿下前往文華殿處理政務。” “不用了,這里就挺不錯的,有處理不了的奏疏就發(fā)過來就行。”朱由檢回絕了葉向高的提議。 他知道,葉向高也就是走一個過場,而這個道理,不止是他知道,楊漣也知道。 因此、楊漣沒有催促朱由檢,而是對朱由檢道: “殿下以為,我們不能成功嗎?” 他的話,顯然是在問東林黨這個體制,和他們這群人所想的變法。 他之所以問朱由檢,便是看到了朱由檢改變大明的一步步。 去年的十月,當朱由檢告訴他,只有朱由檢他自己才能改變大明的時候,楊漣只是輕嗤。 但一年過去,朱由檢接連做了多少件大事,而東林黨呢? 好不容易汪應蛟想出一個降低農民負擔,為明朝增加賦稅的新政,結果還沒推行,就胎死腹中。 加上東林黨內部的不團結,種種事情,讓楊漣心力交瘁。 他想知道、他為之奮斗了大半輩子的新政,為什么推行不了,為什么那一個個口口聲聲說要讓大明中興的官員,卻在權力和白銀的面前紛紛低頭。 他心中有太多疑惑,他想知道,為什么朱由檢能判斷對那么多時局變化,利用時局來擴大皇權,而東林卻屢屢受挫。 “我早就說過了……” 朱由檢吐出一口氣,目光平淡的看向楊漣,四目相對的緩緩道: “東林之中,藏污納垢,比起五黨不遑多讓,依靠這群人,你們能干成什么事?” “我并不否認爾等的新政,對于大明來說是造福百姓的一件壯舉,但新政為什么推行不下去?” “每每推行新政,爾等內部先自亂陣腳,舍不得那一筆筆的“潤筆”銀?!? “這樣的一群人,能變法成功,才真的笑掉大牙!” 朱由檢刀刀直捅楊漣心窩,讓他身形再度佝僂了不少。 之所以朱由檢會這樣不留情面,是他真的不想再讓楊漣呆在東林黨中,空耗時間,蹉跎歲月了。 東林黨數(shù)百人中,能辦實事的人不多,但雖然不多,但能力卻很不錯。 這也是為什么東林黨內部分割嚴重,卻還能壓著齊楚浙宣昆五黨的原因。 在朱由檢看來、把那群魚龍混雜的家伙踢出局,只留下其中的幾十個能臣,說不定東林黨還能施行一段時間的變法。 如果是朱由檢自己,他早就把那群拖后腿的人給弄死了。 然而、劉一燝和趙南星,楊漣等人根本就舍不得這群拖后腿的人,就因為一個所謂的觀念相同,著實可笑。 東林黨最大的弊端,就是黨同伐異,并且在伐異之后,推舉一些無才的人上位。 有德無才,這在鄉(xiāng)里鄰間是好事,但在國家大事上就是錯事。 無功便是過!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不管人品如何?是否善待功臣?他們都逃不脫一個特性,那就是當斷則斷。 嬴政可以為了統(tǒng)一天下,而冷落老秦人,劉徹可以冷落外戚,也要收回權力,打殘匈奴。 李世民可以為了活下來,殺兄逼父,朱元璋可以對開國功臣揮舞屠刀。 這些種種、這些擋在他們路上的絆腳石,該扳倒的時候,就一定要扳倒。 婦人之仁的下場,只會身首異處! 便是眼下,朱由檢麾下出現(xiàn)了一個要阻礙他推行新政的部將,他也會忍痛將對方囚禁、流放、處死…… 他要做的,是不讓神州墮落。 神州墮落的下場是什么樣,他比誰都清楚。 洋夷跳梁、倭寇輕慢,使華夏之文化頹靡,叫天下之精神麻木。 那種“地獄”,他是不愿意再讓華百姓再體驗一遍了。 如果只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就眼下的大明來說,他完全可以用封建王朝的手段在之后的大旱里鎮(zhèn)壓饑民。 但如果他真的走出了那一步,他和為了維護統(tǒng)治而屠殺平民的建虜、盤剝百姓的封建王朝官吏又有何異?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在保全自己和皇兄之余,讓天下人過上好日子。 他和楊漣等人不一樣,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付出除了自己和皇兄生命外的一切。 哪怕代價是天下大亂,但只要平叛得利,約束部眾,百姓的一時之痛,會成為萬世之功。 ------題外話------ 下午四點還有一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