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啟四年臘月初六,面對明軍封鎖瑪麗卡塔海峽,巴達維亞總督府再度頒發命令。 科恩聲稱華人如果想要留在巴達維亞境內,那么必須要到政府去申請到居住許可證,如果要遷移的,荷蘭船隊愿意護送他們前往北部的婆羅洲。 而且在命令中強調一點,船隊的護送任務不收取任何費用。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科恩還將曾經在巴達維亞犯事的華人給放了出來,并賠償了他們一筆費用。 這樣的行為,自然是因為大明海軍所帶來的窒息實力。 當科恩乘船北上,見識到了明軍足以封鎖卡里馬塔海峽的實力后,他就知道荷蘭軍隊不是明軍的對手了。 他正在想方設法的和大明和談,而給予巴達維亞華人極高的自主行動權力,便是他示好的第一步。 同時、巴達維亞的所有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都開始收拾起了自己的家當和行禮,低價將手中的房屋、田地,販賣給了當地的華人以及土著。 科恩等人的行為,所有人都看在了眼里,而當地的華人更是一改往日畏畏縮縮的形象,腰桿挺直的在街上四處顯擺。 見到顯擺的他們,以往會呵斥他們的荷蘭憲兵也閉上了嘴巴。 有時候雙方四目相對的時候,荷蘭憲兵也擠出微笑,沒有了曾經的趾高氣揚。 而作為華人中的佼佼者,被稱呼為甲必丹的一些大明走私海商也感到了身后有人的好處。 漸漸的,他們聚在了一起,開始商討怎么在局勢變化下,保護自己最大的利益。 只不過還沒等他們商量好,就有人慌慌張張的闖到了里屋。 此刻的里屋內、十幾個甲必丹坐在左右,還沒開始議事,就見這跑來的人驚慌道: “不好了,紅毛夷準備撤離巴達維亞了?!? “什么?” 一些人驚訝起身,追問道: “這都沒有開打,怎么就投降了?這群紅毛夷之前不是還前往入侵我大明沿海嗎?現在怎么這么軟弱了?” “就是啊,他們不是之前動不動就用軍艦威脅我們交稅嗎?” “這也變得太快了,朝廷到底派了多少人遠征?” 急忙跑來的人在眾多甲必丹的催促下,連忙喝了一口水,緩解了火燒一樣的喉部不適后,才急促道: “聽說這次朝廷派來的戰船和兵馬太多,紅毛夷已經派出了和談的船只,另外還做出了第二手準備,如果朝廷不答應議和,他們就準備從巽他海域突圍?!? “這……”聽到這人的話,所有甲必丹面面相覷,心里滿是震驚。 他們都不敢相信,以往囂張的荷蘭人這次居然這么狼狽。 這一秒、所有人都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朝廷到底派了多少戰船和兵馬”。 不過、他們的這個問題,或許只有此時此刻的荷蘭東印度總督科恩能直觀感受…… 在一望無垠的卡里馬塔海峽上,藍天白云與深藍色的海水讓人倍覺風景美麗。 只是在這樣美麗的大海中,星羅棋布的六百多艘船只讓人倍感絕望。 站在八百多噸的巴達維亞號甲板上,科恩的內心只剩下了震撼。 巴達維亞號艦長33米,寬4.2米,排水量824噸。 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洋地區最大的一艘軍艦,而當這艘他們引以為傲的軍艦在明軍的關注下,駛入大明海軍之中時,像極了一個混入巨人隊伍中的侏儒。 四周大明軍艦高聳,只有它們三分之一高度的巴達維亞號,全程難以見到陽光,幾乎被軍艦的陰影遮蔽了一路。 加上眾多的船只在海面上停留,仿佛是一個迷宮,讓科恩他們倍覺壓抑。 穿過外圍的丁等、丙等軍艦,科恩他們靠近了乙等和甲等軍艦。 當為首的四艘甲等軍艦出現,科恩他們甚至一度屏住了呼吸。 同時、在四艘甲等軍艦中最大的泰山艦上,黃龍也走到了船首,俯視了一眼巴達維亞號。 “歐羅巴的人船還是那么小,也難怪他們不敢與我們正面交戰了。” 黃龍的話一說出來,旁邊的李旦便也跟著說道: “紅毛夷喜歡用蓋倫船,船比大弗朗機國的要小不少,但速度快?!? “按照錦衣衛的消息,他們在南洋的軍艦加武裝商船只有九十七艘,總料數不超過十五萬料,不足我軍的六分之一。” 李旦的話,揭開了歐洲在南洋實力的遮羞布。 同樣、這也狠狠打了大明所有人的臉。 歐洲人用不到五萬的人口,不到兩萬的軍隊,不到三千門火炮,不到五百艘船只,就能每年在南洋占領上百萬畝耕地,占據每年來往數百萬兩的貿易路線。 再看大明,坐擁世界最多的船工、最多的船廠、最多的人口,最近的距離,卻連家門口的南洋都無法徹底占領,甚至連羈縻都只維持了幾十年。 如果不是朱由檢,他們的眼界,或許一輩子都將在大明疆域內。 “沒必要打下去了,不過也不能這么簡單的放過他們。” “他們不是提三萬兩銀子的賠償嗎?那我也開個價,九十萬兩銀子。” 黃龍轉頭看向了李旦,又詢問道:“你覺得他們拿得出來嗎?” “應該拿不出來,他們手上沒有那么多現銀。”李旦作為海商,知道同為武裝商人的科恩等人沒有那么多銀子,因為海商的資產都在貨物上。 不過、這不是代表李旦要勸黃龍放棄索要賠償,而是…… “不過、可以讓他們分成十年來支付?!? 李旦一開口,瞬間讓黃龍眼前一亮,而他聞言更是道: “既然要分成十年,那就湊個整數,二百萬兩吧?!? “二百萬?!”聽到黃龍的話,李旦嘴角抽搐,誰家湊個整數直接湊出一百一的…… 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規模,一年貿易往來加上給自己國家交稅,頂多也就能賺個幾十萬兩。 黃龍一句話,基本就要走了他們未來十年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利潤。 不過李旦也不好得說什么,畢竟他也參加了大軍南下的全過程,自然知道這次海軍南下的耗費也不少。 先不提軍餉,就單單開拔銀、糧秣、淡水、蔬菜這些東西,戰爭打到現在,基本就消耗了四十多萬兩銀子。 如果加上這三個月的軍餉,那就接近六十萬兩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