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個逃避現實,躲在誰都“找不到”的地方的少女,該怎樣讓她露面? 用外力把她給“拽”出來? 還是讓她主動走出來? 在學生梅倫提出相應的猜測時,切爾西夫人就已經試過用外力了,結果根本沒有用。 那就只能讓她自己從“躲藏地”里鉆出來。 想要做到這點,說難很難,說簡單又很簡單。 只要有充足的誘餌,把她引誘出來就行。 而考慮到真實的艾麗莎這段時間除了梅倫,完全不想別的,如此自閉,也都是因為這點。 那么似乎沒有什么,是比梅倫更適合當這個誘餌的了。 所以切爾西夫人做的事情很簡單。 讓艾麗莎“偶然”發現,有一種魔法,是可以篡改照片的…… 這并不足以否定梅倫父親的身份,但卻起碼能夠讓少女內心升起一抹懷疑。 那就是,某個讓她難堪乃至絕望的真相,如果是偽造的呢? 只要這種念頭誕生,少女就有可能因此而憤怒,或者因此而重新燃起某種“期待”, 但這種心態,是與她當前“懂事”人格相沖突的。 所以如果她忍不住的想對此展開調查的話,她就只能以真面目來做這件事…… 當然了,切爾西夫人也不能肯定學生的猜想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她這只是一次實驗。 如果實驗出女兒的確是以“副人格”示人,那么就算事后女兒復又把“小腦袋縮回到龜殼里去了”,她也能想別的辦法,去讓女兒不再逃避現實。 而如果實驗出女兒并非如此,那自然是需要去審視其他可能。 至于讓梅倫父親的身份露出疑點,是否會引發一些讓她避諱的問題。 切爾西夫人認為不會。 因為從早餐上那些話就能看得出來,女兒已經發現身為母親的她與梅倫有染了。 既然如此,艾麗莎又怎么可能真的會做出某些出格的事情? 如果之前有這種事情發生,她甚至都不用叫梅倫偽裝成女兒的生父。 因為兩者效果是差不多的,并沒有太多本質的差別。 抱著這種態度,切爾西夫人坐在書房里,靜靜等候著學生梅倫給自己反饋情況。 女兒已經去找梅倫了,這點她清楚知道。 但只是去找他,并不能確定什么。 女兒見到梅倫時的態度,才是判斷的關鍵。 雖說之前沒有和梅倫溝通這件事,但夫人相信,自己的學生,是能知道自己在思考著什么的。 事后肯定也會給自己回復信息。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梅倫可能會從艾麗莎那里知道真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