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這叫投資-《重生之我要沖浪姚遠》
第(1/3)頁
“相聲適于明清,再早可追溯到宋代,那就太遠了,咱們不說。
單說晚清的時候,相聲開始興盛,有張三祿,有窮不怕,窮不怕更被稱作相聲的祖師爺,當時號稱天橋八大怪。
這些淵源諸位比我懂,我不班門弄斧,但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偏偏在天橋這個地方,民間曲藝如此繁榮?”
“……”
甭管以前還是現在,凡是說相聲的,多數都沒念過什么書,除了一些個例。
他們接觸到的知識,就是傳下來的這些東西,都知道天橋火,但為什么火,誰也不能系統的說出來。
“清朝定都京城后,將旗人安置在內城,把原先的漢人和商販都往外城趕。那這些商販去哪兒了呢?
書上有說:‘利用天壇及先農壇根,不必納地租,多來擺設浮攤,售賣雜貨,漸成小市’。
天壇和先農壇這一片,這就是天橋的雛形。
而隨著人口增加,外城的平民和商販越來越多,小市慢慢成了大市,直到晚清民國,達到了黃金時期。
尤其是民國,政府改造城區,在這一片建了醫院、商場、飯店等等,又拓寬道路,重新規劃,把左右近鄰的市場和廟會連成一片,當時這一片有十座廟。
有市場,有廟會,閑人多,閑錢多,那些撂地攤的、玩雜耍的、唱戲的自然就來了,號稱五行八作、什樣雜耍、百樣吃食。”
姚遠先來了一段民俗歷史,然后才道:“所以您想想,從晚清到民國,直至解放初期,相聲的受眾都是這些平民百姓,閑雜人等。
曲藝人想賺錢,就得說觀眾愛聽的。
那當時的老百姓愛聽什么呢?”
咦?
姚遠前面這一段,眾人云里霧里,而問出這句話來,老郭琢磨出點滋味,道:“《賣布頭》《拉洋片》?”
“誒,這是民間行當,很多老百姓有親身經歷。”姚遠道。
“《開粥廠》《夸住宅》?”于謙也道。
“誒,表面刻畫一個滿嘴跑火車的,實際上呢?它符合底層群眾的意淫,幻想自己怎么富,幻想別人怎么富,這叫皇帝的金扁擔。”姚遠道。
喲!
在座的都來了點興趣,從這角度分析有點意思啊!
說相聲怎么分類,先從表演形式分,單口、對口、群口。
或者從活兒上分,有講究貫口的,有唱的比較多的,有模仿比較多的。
要么就從來源上分,有評書改的,有笑話改的,有民間故事改的。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怀远县|
安泽县|
饶阳县|
海丰县|
曲水县|
方正县|
资溪县|
拉萨市|
潞西市|
扎囊县|
南京市|
延长县|
清水县|
张家港市|
衡东县|
钟祥市|
左贡县|
新田县|
泗洪县|
揭西县|
文水县|
晋江市|
静海县|
德庆县|
繁昌县|
赞皇县|
扎囊县|
鸡东县|
铜梁县|
兴安盟|
蕲春县|
天等县|
兴城市|
精河县|
尉氏县|
清河县|
湖北省|
区。|
淳安县|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