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在第二天的報紙上,你卻看不到多少對這件大事的大報道。 甚至可能只會在末版角落里發現相關報導,字數也不會太多,大約只有一兩百個字。 而當天頭條發的可能是大的圖片報道,主題或許是“聚焦犯罪”; 再比如某個地方發生了槍戰,可能在《紐約時報》里,只會被不經意的提起,但不會過多探討。 反而在某些地方性大報里,便會被大書特書,大段文字加大照片通通招呼上,同時還要附上評論。 大事報道的這種不統一性,說明了各報選擇新聞的標準的不統一,也取決于報紙的風格和主題。 看丑國的報紙,特別是看其一版,你常常會感到它的一版的一種模式化特點。 像一些小報,每天的一版大體上都是一種風格,頭條新聞都是通欄而做的,大標題,然后是文字轉版; 頭條底下居版中心的位置,一般是一幅大的圖片。 圖片的兩側是豎立的文字新聞,圖片底下,也就是報紙一版的底部,往往又是橫起來的文字新聞。 這種組版方式已經是模式化了,除非有特別的原因,否則每天都是如此。 大報其實也一樣,每天幾十個版面,但頭版幾乎都已經模式化,除了導讀之外,一版刊發的稿件從不超過4篇。 當然,模式化并不總是一個樣。 有的報紙就不是這種版面分割清晰、圖片文字明確的模式。 在它的一版上,你已經看不到報紙版面的所謂幾欄分割,因為無論是它刊發的圖片或者是文字,都已經完全打破了編排上的按欄分割版面的格式。 與一些比較規范運用版面分割的報紙相比,這樣一版的整個組合看起來有些散亂,甚至有點沒有章法,但卻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簡單來說,報紙放在報停,路過的路人一眼就會被這樣的版面抓住眼球,然后掏錢買下。 也有相對“古板”的,像《華爾街日報》,不僅加寬的報紙版式有點獨一無二,它每天的一版版面組合,給人的一個印象是中規中矩。 如果說之前那種,一版組合的“雜亂”讓人有種青春沖動的感覺的話,那么《華爾街日報》則給人一種穩重成熟的感覺。 有了主題和排版模式還不夠,提供內容的關鍵還是跑口記者。 丑國報紙的記者,除了有駐外的之外,在編輯部里的記者也常常分跑不同的口。 一些大的報紙,都有專門的駐白房子、駐議會等記者。 一些地方性很強的小的報紙,也將記者分為經濟、體育,或者是跑法院、警察局等。 可別小看記者這個行業,尤其是現在這個年代,記者的地位甚至不比一位市議員低。 要做一個好記者,一是要與當地官員有很好的朋友關系,這樣你就可以得到獨家的新聞線索; 二是又必須與官員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這樣,你的報道才能不失去公正,才能將一些東西真正報出來。 這看起來像是一對矛盾,其實正是這樣。 一名高產記者,在一個周的時間里,每天的稿件平均在4篇以上,最多的是一天發七八篇稿件也不在話下,都是當日新聞。 當然,個別報社都有自己的規定,比如有的報社要求每位記者每天至少要發二篇稿件,而且都是當日新聞。 上午,在整個編輯部里,你基本上見不到人,能夠看到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新聞資料人員,一個是新聞編輯部負責接待的。 記者的工作節奏是:第一天離開辦公室前,將第二天的采訪報道線索發到執行總編輯的個人資料庫里,上午出去采訪,中午或下午回到辦公室寫稿子,一般在晚上8點鐘之前能夠全部完稿。 比如一位跑政法口的記者采訪當地的警察局和法院,這位記者與警察局和法院一定具有很親密的關系。 在警察局,幾乎能與見到的每一個人打招呼。 而且,在警察局里的一個固定的位置上,放置著當日的重要的新聞線索,一去就可以取到,也許是專門為其準備的。在法院,除了在開庭時旁聽外,還要能進入到法院的檔案部門辦公室,要一個個案例的更細致的背景材料。 對記者來說,朋友和關系,是一筆真正的新聞資源財富。 但是這樣的記者難求,有這樣關系的記者,要么已經在大報證明了自己,不可能跳槽; 要么還沒真正入行,等著人家來面試,無異于大海里撈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