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秋山不大,且只有十余丈之高,但如一座小山崗,落在澶州城東面二十余里之處。 以智苦‘漏盡通’神通,加上有‘地脈回朔經’相助,卻是不用多久,便在山頂兩棵大樹之間尋到了聚氣地穴所在。 當將葬有五尺之深的冠袍挖出,智光便從所背包裹之中,取岀一根兩尺長的黑木棍遞與智苦。智苦接過黑木棍,蹲身而下,將木棍定在冠袍所葬之處的中心點,右手一壓,便見黑木棍遁入地下。 但在黑木棍棍身將要沒入地里之際,突是反竄而出,而地上的洞眼立時恢復如初,智苦頓為一愣,復是將木棍插入地穴,木棍卻又是反竄出來。 “這是為何?”智光一時驚疑。 智苦皺了皺眉頭,搖了搖頭,沉思片刻,卻為將冠袍重新葬入,填好土坑之后,尋來一些青草將新土遮掩,引著一臉驚疑的智光向山下行去,邊行邊道:“從黑龍木無法從地穴遁入來看,要破這葬冢想是大有講究……” “那當如何應對?” “眼下看來須去‘無量觀’走一趟,以免浪費心力做無用之功。” “去無量觀?” 智苦點了點頭,“當年我尋求道家堪輿術法之時,但知道家之人絕不會教與,那時便是潛入他們觀、宮藏經樓之中,閱覽他們的藏書……” “在契丹兵馬揮師南下中原的那一年,我去到洛陽‘無量觀’,無意間聽到觀中住持與朱玄周交談,只聽那朱玄周言稱觀了天象,斷言不日契丹兵馬便會退去。” “我一時心覺此人不凡,便在他睡夢之中強行讀取了他的記憶,卻為我得知他藏有‘地脈回朔經’,且是知曉其祖上傳有一本不世奇書‘易氣金訣’,寄于通寶閣洛家之人手中。” “但從他的記憶卻也不知洛家之人居于何處,于是我就先將‘地脈回朔經’取走……可惜那時卻未讀取朱玄周是否知曉佛劫之事。” 智光心念一動,“師兄是說這葬冢是朱玄周所布?” “但從洛閣主插手此事來看,此冢陣是為朱玄周所布無疑。”智苦點了點頭,“當日我曾在‘無量觀’藏經樓閱覽過一本星象術法的經書,才為知曉一些天象與地氣相連變化的厲害所在。” “天下太平愿念、佛劫怨氣皆是出自民心,當觀得怨氣回涌溶入龍脈大運之時,我便猜想朱玄周所布陣法與天市垣有關,但天市垣星象包羅天下百川,卻為無法斷出葬冢所在何處。” 智苦言語一頓,停下身形,望向智光,“那觀中主持也是通曉堪輿術法之人,當日我曾聽到他與朱玄周論及星象術法,但想他應為知道此冢陣的破解之法。師弟可先回山中,待我查探清楚再為定策。” ……… 在智光回到青龍山龍脈靈穴山洞兩個時辰之后,智苦也為回到了洞中。 “師兄可是探出了究竟?” 智苦點了點頭,“此陣名為‘天市人和陣’,但要破去,則須在同一時辰之內,將黑龍木插入三處葬冢所在的聚氣地穴……” “同一時辰?!”智光一怔,“那我等此下是否要分頭去尋穴破陣?” 智苦搖了搖頭,“你與從云二人不會望氣尋穴,但若由我帶你二人前去河、魏之地尋出葬冢確切所在,再分頭行事,至少要花費三四日時間。” “而從云的修為未臻金身境,一旦落單卻會為楚南風所乘。且楚南風應也是知道這冢陣厲害所在,是會布局防范。” 智光略一遲疑,“澶州秋山離開封不遠,那為何我等尋去之時未曾見過他們?” 智苦沉吟片刻,言道:“楚南風料定我等去尋諸處地穴所在要費不少時日,是故先去布防更為緊要之事,我想兩天之后,秋山必是有人防范。” “更為緊要之事?”智光一愕之下,似有所覺,“是去轉移他的夫人?” “若我所料不差,應為如此。”智苦點頭道:“江大人勢必知道楚南風的落腳之處,當他被我等劫來,楚南風第一念頭定先去布局防備其夫人為我等所謀,然后再合力守冢。” 智光眉頭一皺,言道:”但若他們兩日傾力守護一處,此陣如何破得?” “此陣能相互連應,是因天象與地氣陰陽相應使然,但若在天市垣諸星受熒惑凌犯之時,龍脈地氣與天象無法感應,這三處葬冢地氣也就無法呼應。” “而在那時,黑龍木是可遁入地穴封住穴眼,而只須一處地穴為我所破,此處靈穴就會出現缺口,我就能將從雙龍池朔來的地脈與靈穴相連,另兩處也就無須破去。” “應劫帝王非為大周太祖皇帝親生,此靈穴自未認他為主。而此龍脈應人心天下太平愿念所成,其天象應在天市垣之上,若要將替代之人祖骸葬入靈穴奪取龍脈大運,須在天市諸星受熒惑凌犯之時方有機會。” “我奪取了兩本寶典,朱玄周想是料到我欲行偷天換日之術,其布陣使怨氣溶入龍脈,用意是逼我放棄消劫之舉。” “但使這三處葬冢不破,劫道中的怨氣十年八年之內就會悉數溶入龍脈大運,屆時即使護道人、應劫帝王身死,無論是誰受澤這大運,皆會行佛難之事。” “這三年來,怨氣已是溶入龍脈大運有四分之一,朱玄周但猜我即使尋到了護道人,也會不敢剝離他的地魂使劫道渙散……” “這是為何?”智光疑道。 “只因龍脈大運溶有了怨氣,受澤的替代帝王也會行佛難之舉,而散去的怨氣受國運大氣象影響,卻會被牽引而回歸這龍脈之中。” “但朱玄周萬萬卻是算不到這雙龍池的岀現,我只須朔條地脈讓此靈穴與雙龍池相連,使龍脈靈氣轉到雙龍池便可。” 龍從云靈光一閃,“那雙龍池運道可以排開怨氣?” 智苦笑道:“正是如此,屆時受澤帝王也就不會行舉佛難之事。” 龍從云略一思索,似有所覺,合什言道:“弟子但有一事不明,還望師尊能為弟子解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