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郭榮微微點了點頭,沉吟片刻,言道:“我想讓兩位師公隨葬太祖皇帝寢陵之處……師伯可是同意?” 楚南風本想護送武、華二人回書院安葬,聞言但知郭榮想日后便于親自祭拜,望著郭榮殷切的目光,便為點頭應允。 “多謝師伯成全。” 楚南風略一遲疑,“我方才觀趙匡胤被兩位侍衛押著,是因他勸阻發兵而見怒?” 郭榮聞言神情但顯復雜,良久之后嘆了一下,言道:“趙匡胤為了阻我發兵青龍山,卻是出言提及宣懿皇后……” 郭榮言中的宣懿皇后是魏王符彥卿之女,不僅性格沉穩果敢,且謙和溫婉。而郭榮雖英明神武,但脾氣是為暴燥,每有使性發火之時,符皇后總是會從容勸慰,卻是能使郭榮消去怒火。 在去年兵發南唐之時,符皇后力阻不住郭榮御駕親征之舉,也隨軍前去,那時周兵初征不力,時值炎署又逢暴雨,卻使符皇后染上重病而薨。郭榮對于自己未聽勸阻執意親征使符皇后隨軍染病身亡,自是萬分自責,耿耿于懷。 而趙匡胤勸阻不下郭榮發兵青龍山,卻是問郭榮可記得符皇后的苦心,其意思是為提醒郭榮不要一意孤行。心境本是悲憤難當的郭榮,聞言頓然惱羞成怒,便讓侍衛將趙匡胤拿下。 楚南風但知趙匡胤一時情急刺到了郭榮痛處,聞言心中暗嘆,“趙匡胤用意是為使皇上打消發兵青龍山念頭……且饒他一遭如何?” 郭榮搖頭苦笑,“師伯放心,我自不會肆意殺戮臣工,只是惱他出言無狀,才令人將他拿下……待會便是將他放了。” ……… 十日后,秋山山頂營帳內,穆道承望著一臉感傷的楚南風,言道:“此下武先生他們遇難,卻是使我等護冢人手見短……大兄弟準備作何安排?” “前輩以為如何安排是為妥當?” 穆道承反是問道:“以此下形勢,這三處葬冢之中,大兄弟認為智苦會選擇何處入手?” 楚南風沉吟道:“智苦唯有十二個時辰的機會,在不能確認熒惑凌犯兩星何時出現,智光、龍從云必是等智苦看出星象之后才為出發。” “青龍山去往這三處葬冢路程相差無幾,皆是要三四個時辰。而五老山與千鶴崗、秋山距有千余里,卻須六七個時辰,倘使五老山無法得手,再趕去千鶴崗、秋山,他們已是無有時間……” “但千鶴崗與秋山相距只有兩百里,只用一個時辰腳力,倘若發覺千鶴崗不能得手,卻可轉到秋山再圖,晚輩以為他們會從這兩處入手……” “大兄弟所言有理,但若如此,就以文益方丈所見,明無大師能窺星象天機,明年入夏之后就可先去五老山附近潛伏……”穆道承言語一頓,皺了皺眉頭,“不過讓誰相助明無大師守護葬冢?” 楚南風沉吟片刻,“讓逍遙與明無大師同去。” 穆道承聞言略為一愣,旋而點了點頭,“他終是會知曉自身的使命,讓他前去也可,屆時遣上一些兵衛相助于他們……” “晚輩以為不宜遣兵衛相助……在熒惑凌犯兩星之前,智苦必會經常暗中查探這三處葬冢。五老山山周甚廣,山洞眾多,明無、逍遙潛伏其中倒是可行,若有兵衛相隨倒是容易暴露。” 楚南風言語一頓,沉吟片刻又道:“待明年入夏,我就讓慕云、婉真回‘清心庵’,使方主事前來,屆時隨我去千鶴崗,而前輩就與文益大師守護此處。” …… 顯德五年六月初五,方元帶著兩名箭衛來到了秋山,與眾人見禮之后,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遞與楚南風,言道:“這是李觀書李先生的手信……” “哦?!”楚南風一時詫異。 “婉真姑娘心中生有讓李先生出手相助的念頭,在與慕云回‘清心庵’途中,便去了無悔山。聽聞那李先生對婉真所求未為作答,卻是修了此信說是交與楚先生……”方元言道。 楚南風點了點頭,將信打開閱看之后便是收起,轉而望向洛逍遙,“此下已近入秋,你一兩日當可隨明無大師取道北漢去五老山,熟悉葬冢周邊地形,也好有上準備。” 穆道承接言道:“五老山葬冢所在與此處相同,皆在密林之中,是會限制了你劍式的發揮,但有謂斗智斗勇,倘若真的與他們對上,屆時也可利用樹木相擋與之周旋。” 洛逍遙望了一眼合什默言的明無,一臉鄭重應道:“弟子明白。” 兩日后清晨,洛逍遙、明無二人取道北漢去往蒲州五老山。到了五老山之時已是天黑,但恐智苦也會暗中前來查探,二人先是在玉柱峰尋了一個山洞落腳。 待到第二日午時,明無引著洛逍遙前去葬冢所在的東錦屏峰,進入山峰南面半山腰地勢平坦的樹林,在林中兩棵距有一丈之距的大樹中間明無頓住身形,言道:“這兩樹正中便是葬家所在……” 洛逍遙點了點頭,望了一眼兩樹中間地上,旋即便是四下走動,打量起周邊地形。 明無跟在他的身側,邊走邊道:”此處西、北兩面環有崖壁,西面崖高近十丈,北面崖壁有五十余丈之高,兩處崖底距葬冢地穴皆有三十余丈之遠。” 明無在江秋白未曾出事之前,卻是與楚南風來過這東錦屏峰,自是熟悉此處地形。隨著洛逍遙在樹林南側坡邊站定,指著南側依勢而下覆蓋山野向山底而去的蒼翠密林,明無又道:“南側山勢與我等方才取道上來的東側相差無幾,唯是這落坡有三丈之深……若說智光前來,在防備我等在此守護的情況下,小居士認為他們會從何處方向而來?” 洛逍遙沉吟片刻,“北處崖高五十余丈,縱使他們身手了得,一縱而下當無可能,這南面有落坡有三丈之高,站在此處守望,卻是容易發現他們。” “東面坡勢是為逐漸而高與這山林相接,縱長有六十余丈,仗著密林遮掩而來,但十丈之內,我等也會發覺,晚輩以為他們會從西面山崖而下……”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明無合什言道:“不錯,當日楚先生也是如此判斷,西面崖高僅十丈,以他們修為一縱而下是為容易,且是可仗居高之勢攻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