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少文家中本是書香門第,對禮節講究卻是比諸學子為懂,認為以青青的身份送玉佩相賀最為妥當。” 《禮記·玉藻》有言:君子無故玉不離身,是謂玉佩具有仁、智、忠、信、義之美德,且有趨吉避兇之說,常青青但如郭榮義女,送以玉佩為賀當算最為妥當。 “我問過之后,已是讓嚴秋、少文二人前去向李家掌柜打聽此玉佩來處。” “若是智苦所謀,我想那李家掌柜早是不在世上了。”楚南風搖了搖頭,嘆了一聲,“但如白云先生所言,智苦謀劃已久,步步占了先機。” 江秋白與方常勝聞言互視一眼,但知楚南風所言有理,心下也是暗嘆一聲。 …… 龍脈靈穴山洞中,智苦望著盤腿而坐閉目不語的洛逍遙,言道:“小居士氣機已為老僧所制,仗著體內精氣血強盛是可多挨餓十天八天,但小居士真的決意赴死了嗎?” 洛逍遙被擒之后,思緒便為紛亂,但想到自己一旦身亡,日后佛劫還會重生,智苦所圖必然成空,便生出自盡的念頭。又想自己偌若身亡,郭榮必死無疑,而龍脈大運也會改變,楚南風、洛寒水的付出便會化為烏有,心頭又有求生欲望。此下陷入生死兩難之境,心中悲苦萬分,六日以來卻是無心吃喝。 望著未為作答的洛逍遙,智苦唱諾一聲佛號,接著又道:“小居士此下倘若身亡,是會使老僧所謀不成,但龍脈大運也會有變,至少使天下太平國運削減數十年。” 洛逍遙但聽此言,心頭一震,睜開雙眼,望向智苦,“你待如何?” “老僧想使應劫帝王失去性命、小居士失去記憶,來換得佛門大法真經存世傳承,而對小居士、應劫帝王來說,這也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洛逍遙目光望向靈穴上的綠樹,冷聲道:“佛家大法真經傳承但使能生有功德,那這佛劫又從何而來?” “罪過、罪過。坊間之人貪欲不成,反生怨念怪罪佛門,才為造就了佛劫……” 洛逍遙斷言道:“朝堂律法是為揚善懲惡,方丈之地可容大德高僧,但有僧人置律法不顧,藏污納垢于寺,欺占良田為院,使民無耕,豈無罪過?不分善惡妄接世人愿念香火為用,使因果橫生變數,擾亂天地陰陽之序,這怨氣焉能不降佛門?” “人心蒙塵但要誦我佛大法真經方可識慧,小居士通曉‘破障音’、‘降魔音’,應知我佛大法真經傳承功德之偉力。” 洛逍遙但想起明無用‘破障音’解去蕭慕云蠱毒,心頭一嘆,“佛劫入世是為使佛門無識偽知之徒現形,非是要佛門無立足之地,而是還佛門一片凈土。”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智苦指了指洞壁邊上置有百余冊佛經,“佛劫應起之時,若非老僧尋去,這三藏法師千幸萬苦求得的《瑜伽論》便是為人燒毀。佛門弟子但使無大法真經可參,卻是會使佛門不復存在……” “家師曾言萬法不一不異,終歸大道,但有慧識,可從草木枯榮,參悟法性因果,何須大法真經在手?倘如和尚你所言,佛家有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何說起?” “老僧方才有言,人心蒙塵但要我佛大法真經使之識慧,方能如小居士之言,人人可從草木枯榮,參得法性因果。” “我看和尚你是執迷不悟,但使大法真經能開慧識,何來此劫?” “大法真經傳世普渡眾生卻非一日之功,小居士但見眼前之失,不知后世之得……” “你逆天行事,焉敢大言不慚?” “罪過,罪過。老僧只是將小居士地魂剝離,卻是不會使龍脈大運有損,何謂逆天行事?” “天地偉力響應是使劫數順應自然而消,豈是你剝我地魂,瞞天過海可圖?但使怨氣此下散去,無有我體內劫道吸收,便會沖天而起,天道豈能不知?” “小居士莫不是忘了老僧‘漏盡通’神通?” “即使你用‘漏盡通’將怨氣迫入地脈,但那地脈是與龍脈大運相連,依是會為龍脈所吸……” “小居士如此追問,是想知道老僧如何布局吧?”智苦微微一笑,“老僧得有‘易氣金訣’,能牽引怨氣契合任何地脈陰陽,屆時使之遁入不與龍脈大運相連地脈便是了。” 洛逍遙追問智苦,確是想知道智苦如何布局,但聽此言,心下一嘆,“但使如此,遁入地脈怨氣終是還會有入世的一天,和尚你何必自欺欺人……” “只要小居士性命在佛劫應期屆滿不失,小居士體內劫道源頭便會自行消去,日后就再無護道人了。” “應期屆滿不失?”洛逍遙但有驚疑。 智苦望著若有所思的洛逍遙,“小居士自有福澤,除老僧之外,天下間無人可使小居士壽元未滿而殞。” “那應期多長?”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智苦合什道:“有二十四年之數。” 洛逍遙心念一動,“我若地魂有失,福澤想是也會削弱,和尚你就不怕這二十四年內生了變數?” “若有變數,十二年內不失也可。” “這是為何?”洛逍遙心下大奇,但知自己若在劫期未滿身亡,天道就會察覺,日后還會使佛劫重生,卻是不明白何以智苦只說十二年便可。 智苦一笑,“人心愿念不僅響與天氣,也會傳與地靈,天地陰陽呼應方能成事。十二年之中,小居士被剝離地魂,地靈之力是會消減,屆時雖然與天氣相應,但陰陽失衡,劫道源頭的吸力至多只有五成,再聚攏成道至少須四、五甲子之后。” 洛逍遙若毫無損傷,應劫帝王先失,天道是會立馬使這龍脈再生一位新的應劫帝王。但若此下有失,本來要經兩甲子吸收才能聚攏成道、在吸力不足的情況之下,卻是要過兩三百年才可。 “但最重要一點是過了十二年,散去的怨氣因地支一輪數滿,會與其遁入的地脈陰陽之氣融合,是會將怨氣轉嫁別處,而非全部降難在佛門之上。” “只要怨氣有地方應事化解,本就是平人心怨恨,天道至公,也是認可佛劫怨氣削減。經過四五甲子之后,真正剩下的佛劫怨氣便為不多,絕無可能再聚成道,但以星星點點之力,至多禍及一兩個寺院而已。” 若是無有‘易氣金訣’,使怨氣遁入與龍脈毫不相干的地脈中,智苦所圖卻也難成。洛逍遙但想天意如此,心下不由得暗自一嘆,望著眼前地上的一碗已是冰冷的小米粥片刻,卻是舉手將碗端起,拾起竹筷,不一會兒便是將一碗米粥喝完。 待又吃了一顆野果之后,望向一臉笑意的智苦,“和尚你將我擄回六七日,為何還不下手?劫道化散是不是會使青龍山地動山搖,屆時怕驚動了家師?” “小居士所料不差,令師一眾此下正守望在這青龍山中。”智苦笑了一笑,“不過主要原因非在此處,只是時機未到。” “時機未到?”洛逍遙驚疑之下,心念急轉,“是與和尚你所尋的替代之人有關?” “善哉、善哉,正如小居士所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