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董莊的歡呼-《崇禎欠了我十億兩》
第(1/3)頁
崇禎十年,四月五日。
南直隸,淮安府山陽縣,董莊。
一個普通的擁有五百多戶三千多人口的中等村落。
臉上滿是歲月刻下的皺紋,常年勞作導致背部微駝的五十二歲農民董有壽,最近幾天都是心事重重的,每天都會跑到村外的灌溉堤壩上,一邊抽著劣質旱煙,一邊面帶擔憂的望著南邊方向,不時在心中暗暗乞求先祖保佑,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董云林與董云風,能夠平安歸來。
十天了。
他的兩個兒子,加入莊里組織的五十人的‘乞恩隊’,離開家鄉,前往海港城已經有十天了。
而董莊組織的‘乞恩隊’規模還算小的,東邊的李莊,西邊的魯家鎮,都組織了兩三百人的‘乞恩隊’,也前往海港城討恩去了,規模更大的還有。
目的,就是去海港城下跪懇求開恩,希望許家莊快點擴莊,將他們合并進去,渴望成為許家莊的一員。
其實說句實話,作為活了半個多世紀的屬于老人范疇的董有壽,他這還算漫長的人生里,苦日子過過,好日子也過過,但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占九成,好日子只占一成。
而最近這三年,董有壽認為是他這輩子過的最好的幾年,前面任何年月都比不上。
因為可以吃飽飯了,糧食不再缺乏了。
偶爾能吃到肉了。
新衣服也多了好幾套,上面的補丁越來越少。
甚至能看到某種越來越好的盼頭了。
他個人非常滿意,覺得盛世可能也不過如此。
但……
他的家庭中,除他自己之外,幸福指數卻是越來越低了,兩個兒子的抱怨越來越多,兩個兒媳婦也天天愁眉苦臉,幾個孫子孫女,原本應該天真快樂的他們,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變的膽小敏感,還經常遭到父母的家暴。
話說這是怎么回事?
家庭條件都明顯改善了,為什么幸福感不升反降?
主要原因,是董有壽的大女兒董月娘,在十多年前,嫁到隔壁寶應縣的一戶條件尚可的人家,卻非常倒霉的是,大女兒嫁過去沒多久,公公婆婆相繼生病,為了治病家中的十畝良田被賣掉了一半,但還是不幸去世。
而董月娘肚皮爭氣,在六年內,生下五個孩子,可家中卻只有五畝地,雖然她跟丈夫拼命干活,過的依然十分拮據,勉強能夠糊口,除非到了實在沒辦法的地步,才會回娘家一趟,借點糧食度日。
董有壽自然不可能見死不救,三十斤谷或五十斤谷,反正每年都會幫襯一到兩次,讓兩個兒媳婦頗有微詞。
但崇禎五年,許家莊進行第二輪擴莊,寶應縣被囊括了進去,大女兒所在的村子,恰好在集體莊園的規劃范圍內。
于是變了。
大女兒董月娘的生活,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用一個流行的詞匯形容,那就是翻身了。
崇禎五年的年底,大女兒不再上門借谷子不說,反而大包小包的送來了東西,有整個的豬頭,有罐頭,有兩百斤精米,有兩匹好布以及其他年貨,用一輛獨輪車才推得動,價值不少于十銀元,夠把過去借的人情全部還了不說,還能多出不少,讓兩個兒媳婦無話可說,只能堆滿笑容以對。
崇禎六年年底,大女兒送來的年貨更多,單豬肉就有二十斤、奶粉五罐、奶糖三斤,另外她變胖了,她丈夫氣色更好了,還有五個孩子,全都至少長高了一個頭。
崇禎七年回娘家過年,自行車,大女兒董月娘是騎自行車過來的,價格五百銀元的自行車,她竟然能買得起?
崇禎八年底,自行車增加到兩輛,大女兒董月娘的五個孩子,個個跟吃了化肥般,個子都特別高,據說也都進了學堂,學習成績都非常不錯。
崇禎九年底,也就是剛過去不久的那個年,大女兒董月娘,這次除送來大量年貨,還私下塞了150銀元,到董有壽的手中,說這是她私下攢的工資,送給父親,讓他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修,最好蓋個新房,如果不修一下的話,她五個孩子都不想過來過年了,條件太過簡陋,他們實在住不習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青铜峡市|
柏乡县|
丘北县|
兴国县|
泸州市|
贵定县|
革吉县|
吴堡县|
桃园市|
易门县|
巫山县|
布拖县|
鹤峰县|
龙岩市|
分宜县|
宜黄县|
江津市|
常德市|
靖边县|
夹江县|
石狮市|
鹿泉市|
建始县|
深泽县|
兴宁市|
张家港市|
盐山县|
祁东县|
昌吉市|
登封市|
商洛市|
武强县|
枞阳县|
大田县|
长沙市|
贵州省|
宁夏|
台中市|
稷山县|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