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高句麗的冬天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夏天,是最溫暖的季節,這風是萬物生長的風。 高句麗的國勢很好,自古未有的好。 曾經揚言征伐高句麗的隋,雖說不是被高句麗直接擊滅,但卻實實在在的在于高句麗的漫長對壘中耗費了巨量的國力,甚至你可以說,隋煬帝的運河除了促進南北流通加強扁平化的政治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大的關鍵性原因,就是與高句麗的戰爭。 沒有運河,單憑風險高昂的海運,糧草物資的運輸永遠成本巨大。 而一支軍隊,如果存在成本巨大,那就必然不可能是卓越的軍隊,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戰功。 財政撐不動的軍隊,必然面臨欠餉和糧草物資補給不足……這樣的軍隊能有什么戰斗力可言? 不過…… 一切都是比較而言。 如果敵人也很弱,那也不需要太強的軍隊,對于朝廷來說臨時征募一些人就可以用了。 但隋煬帝試圖改變漢人軍隊的財政背景,最終失敗……一個關鍵性的原因,正是因為突厥和高句麗的強大。 在神州漢人領土的眾多外敵之中,突厥和高句麗是這個時代最強的兩只,其中尤以突厥最為雄強。 但突厥的雄強,卻和高句麗的性質有本質的不同。 突厥強,那是募集、整合了中亞一帶大量的游牧人口,本質還是個胡人政權。 高句麗則不同,這雖然是個鮮卑人建立的國度,人口主體也是鮮卑,但胡人的總比例卻不像突厥那么絕對,實際上是一個多民族的混合國家。 這樣的邦國,民族眾多卻能相互之間同氣連枝,團結一致,甚至也包括高句麗境內的漢人。 從中可以看出,高句麗的政治治理極為成功。 換言之,這實際上是另一個中原王朝,是另一個朝廷,能和大唐互爭正統的那種,這才是高句麗最強大也最特殊的地方,也是隋唐兩代都要反復征伐竭力拿下的原因。 淵蓋蘇文笑了笑,“將軍何必著急?我輩對將軍大名仰慕已久,今日初見,何必說那些沉重的話題?” “這高句麗雖說不似南朝繁華,也無漠北的雄烈,但好歹還有些草木山水,將軍何不先賞景飲酒,放松一下再說?” 頡利可汗一怔,臉色卻是有些僵硬。 這幾日他帶著部屬一番輾轉,終于到了漠北世界的東半區,也就是高句麗境內。 到了高句麗,一開始自然引起了高句麗的守城兵將的們的緊張,畢竟這好歹也是五千多兵丁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