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五 中原雙驕-《三國之召喚猛將》
第(1/3)頁
潁川郡下轄十七縣,土地肥沃,經濟繁榮,擁有人口一百二十萬,是黃巾起義爆發之前除京師之外最富庶的地方。
在這皇權至上的封建年代,每個富庶的地方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士族存在。而在潁川,最出名的士族自然首推荀氏家族。
要說起荀氏一族的輝煌,至少要向前追溯五百年直到戰國時代,中原地區的荀家出了一個著名的儒學大家,名字叫做荀況,他也是后來潁川荀氏家族的先祖。
荀況出生于戰國時期的趙國,自幼研習儒家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將儒學發揚光大,成為了繼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學大師。而這荀況也就是后人嘴里稱呼的“荀子”。
論名氣,荀子不及孔、孟兩大賢圣,但說起他的兩位高徒,絕對是如雷貫耳一般的存在。一個便是法家始祖韓非子,另一個是輔佐秦皇嬴政掃平六國,官拜丞相的李斯。也許有人不知道荀子之名,但不知道韓非與李斯大名的卻絕對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及至后來,東漢順帝年間,也就是距今八十年前,荀家又出了一個德才兼備,名揚天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荀淑。
荀淑做的官不算大,最高時官拜郎中,后來又做了地方的國相。但荀淑培養出來的八個兒子,卻個個都是人杰,皆是德才兼備,品行俱優的賢良,被世人稱之為“荀士八龍”。
荀氏八龍之中官職做的最高的是老六荀爽,曾經官拜司空,在東漢時期,司空已經是三公之一,整個大漢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荀爽的其他兄弟也有出仕在地方擔任郡守、國相的,也有隱居修學問道的,俱都為世人稱頌仰慕。
而劉辯拍腿稱贊的王佐之才便是荀氏家族年輕一代的佼佼者,荀氏八龍老二荀緄的第五個兒子荀彧,被世人稱之為“王佐之才”。后來也成為了曹魏的內政領袖,蕭何一般的人物,官拜侍中、錄尚書事、持節總督曹魏百官,甚至可以稱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毫不夸張。
到了晚年,曹操權力日漸膨脹,先自稱魏公,后來又接受幕僚建議,進爵稱魏王。忠于漢室的荀彧對此堅決反對,盡管此時的他已經與曹操親密無間的合作了二十多年,但作為世代蒙受朝廷隆恩的荀氏傳人,荀彧仍然堅定的維護著大漢朝茍延殘喘的正統地位。
但政治是殘酷無情的,哪怕之前再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但反對自己的霸業卻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因此賞賜荀彧空盒一個,命他進食。荀彧自知曹操稱王之意已決,對自己已經不能容忍,便服毒自盡,用生命為大漢王朝畫上了最后的句號。
荀彧既死,曹操追念其功,對外謊稱荀彧病死,追封萬歲亭候,以三公之禮厚葬。到了魏元帝曹奐時期,念及荀彧治國之功,將其追贈為太尉。
“那前面便是荀氏家族居住的潁陰縣城了,殿下進城打聽一下,便知荀文若的府邸!”
荀氏一族名滿潁川,劉辯很輕易的就找到了一個向導。在他的帶領之下,領著三千輕騎,狂奔了兩個半時辰,趕了一百五十里路,終于抵達了荀氏一族所在的潁陰縣城。
“多謝老丈!”
劉辯拱手道謝,吩咐隨從賞了一塊碎金子,然后策馬直奔城下。三千精騎,卷起漫天塵土,席卷而至。
縣令聽說弘農王率軍到來,不知何故,嚇得面色如土,急忙打開城門迎接。跪拜在地:“小吏不知大王駕到,有失遠迎,還乞恕罪!”
劉辯翻身下馬,也不啰嗦:“寡人此行專為拜訪詢問若而來,麻煩縣令前面帶路。”
其實,劉辯并不知道,一開始自己與荀彧的距離只有咫尺,甚至曾經見過面。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盐源县|
铜川市|
新营市|
工布江达县|
横山县|
通化市|
弥勒县|
香河县|
汾西县|
巴彦淖尔市|
乌海市|
新乐市|
太仆寺旗|
施秉县|
金塔县|
龙门县|
陆川县|
昭觉县|
嵊州市|
府谷县|
漯河市|
长阳|
嵩明县|
虹口区|
乌恰县|
贡觉县|
宣化县|
定襄县|
阳谷县|
广州市|
岳阳县|
闻喜县|
惠州市|
米泉市|
永安市|
同心县|
顺平县|
阳朔县|
交口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