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顯然,老先生也知道這幅功甫帖的來龍去脈。 這說明老先生的水準也絕對不低,甚至可能也是專家級別的。 難道吳百濤所說的大人物,就是這位老先生?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但羅宇洋覺得這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 這時,羅宇洋看著那幅蘇軾的字,忽然發現了什么:“咦?” 老先生問道:“怎么了?” 羅宇洋說:“這幅字……似乎不對。” 因為有圍欄隔著,所以羅宇洋又湊近了仔細看著,一直看了幾分鐘。 終于,羅宇洋嘆了口氣,說:“希望這不是吳先生買的。” 老先生露出訝異的神色,然后又問:“你覺得哪里不對?” 羅宇洋說:“雖然這字確實不錯,但并不是蘇東坡的真跡。” 老先生聽后,雙眼居然明亮了起來,露出更加異樣的神色:“小伙子,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羅宇洋看了老先生一眼,倒是有心想要說得詳細一些。 “其實古字畫相對于其它的文物是比較好鑒定的,先看筆力,如果細細推敲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如果對蘇大學士的字跡比較熟悉的話,那其實第一眼就會覺察出不協調來。” 老先生看著羅宇洋,眼睛多了幾分疑惑,喃喃地說:“第一眼?你……” 羅宇洋繼續說:“如果再仔細看的話,就可以看出很多終點,比如說宋時,有錢的文人喜歡用礦物墨寫字,就算歲月流逝也不會褪色,雖說蘇軾一生也談不上多富有,但至少在送別郭功甫的時候并不窮,好墨汁還是用得起的,所以現在這幅字還沒有褪色確實沒什么問題。” 老先生出聲問:“那問題在哪兒?” 羅宇洋應道;“主要還是作者用筆時的狀態有問題。” 老先生微笑不語,似乎已經明白羅宇洋要說的內容了。 羅宇洋指著字帖,繼續說;“每個字的著墨在輕重上還是有差別的,比如筆畫比較多的謹字和奉字最為明顯,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用墨的輕重有一些落差,那種第一眼就有不協調的感覺,就是由此而來。” 羅宇洋又說:“蘇大學士是位大書法家,寫字如同呼吸,都是一氣呵成,不做任何考慮才是,怎么可能會有這種刻意的痕跡呢?合理的解釋就是后人有意臨摹他的筆法而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幅字帖也并不是近代人所作,多半也是古人,臨摹得如此之好,還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