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姐妹倆也討論了這個問題。蘇云雪已經(jīng)是同齡的孩子里能干的了。他每天幫家人挑水做飯,幫許秀梅石收拾,還要跟著蘇根良趕潮。然而,她畢竟在家沒有接觸過采購事宜。她只知道有一個地方賣鹽巖塊,但他不知道怎么買。 “你真的要做咸蛋嗎?”許秀梅驚訝地問。 “當(dāng)然!”這是蘇蕓蔓的回復(fù)。她喝著碗里的白粥,“娘,咸蛋很好吃。” 和蘇云雪一樣,許秀梅也很寵愛“失而復(fù)得”的小蕓蔓。因為他的小女兒想吃東西,她就會去做。“讓我們先少做點。等你姐倆存夠了鴨蛋,娘就會給你做的。” 許秀梅的伎倆就是拖字。孩子們很健忘,兩天就可能忘記。 從海明島走到蘇家所在的蘇家村大約需要半個時辰。在到達村口之前,她看到一群孩子沖進了村子。蘇云雪的眼睛一亮,拉起蕓蔓的手。“快,快,快,一定是那個小販。” 這些小販來自上游的村莊。他們通常在村長屋前的一棵高大的樟樹下。前面有一個很大的場院,是村里用來曬水稻的。 蘇云雪帶著蕓蔓氣喘吁吁地跑到場院邊。他看到很多人擠在那里,詢問著。 “李貨郎,這次有什么好東西?” “貨郎,聽說你去了府城,帶回了很多好東西?” “這個,這個,這個頭花,給我看看。” 李貨郎個子不高。他的短褂不是新的但是干凈的。他歪戴著一頂小帽子。他左眉上的一顆黑痣令人印象深刻,一雙微笑的眼睛增添了幾分善意。一根繩子掛在他的脖子上。繩子系在一個輕的小木箱上,綁在他的腰上。木箱的兩邊都打開了。里面有各種頭花、粗胭脂和一些針線。花頭和胭脂都不精致,但很受村里姑娘們的喜愛。 江南的莊稼一年熟兩次。住在蘇家村的大多數(shù)人姓蘇和姓劉。只要他們在家里有土地,他們就不會生活的太差。蘇蕓蔓的爺爺有祖輩傳的土地,他們一直過著很好的生活。即使沒有土地,他也可以作為劉員外的長工。分開后,蘇老太太直接把蘇根良一家趕出了村子。 包圍著李貨郎的小媳婦和大閨女慢慢散去。他從拴在樟樹下的灰色花騾上卸下另一個木箱,用懷里找到的一把鑰匙打開木箱,對在旁邊等著的孩子們喊道:“各種好吃的,如果你們錯過了就沒有了!” 在附近等著的孩子們沖上來,墊腳往木箱里看。蘇云雪急忙上前,卻被蘇蕓蔓抱住:“姐姐,你看那是小姑嗎?” “在哪里?” “站在樟樹旁的那個。”蘇蕓蔓指著。 “是的,你認不出小姑了。”蘇荷香穿的衣服和昨天不一樣。她穿著舊衣服,頭上沒有發(fā)簪。他只是用發(fā)帶綁起來。今天看起來不像昨天那么光亮。難怪蘇蕓蔓沒認出來。 買頭花和胭脂的姑娘們聚在一起聊天,她卻在那里看著被孩子們團團圍住的李貨郎。 “蕓蔓,”蘇云雪遲疑了一下,“我們現(xiàn)在給小姑買吃的好嗎?” “姐姐,你不能在這里買。”蘇蕓蔓趕忙揮了揮手,走到蘇云雪面前小聲說:“都知道我們家窮。如果奶奶知道我們有錢買吃的,還不得多要十兩銀子了。” /102/102211/2830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