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老人家一聽這話心里咯噔一聲,心想著自己該不會帶回來一個白眼狼吧? 自己給他吃了熱乎的米湯和饅頭,結果他又惦記起另一口鍋里的東西來了? “沒什么。”老人搖了搖頭警惕的說道。 陳年似乎看出了老人那忽然而生的敵意,心想著對方大概是把自己當成了貪得無厭之輩,于是連忙解釋道:“恩人,我沒有別的意思,您把我從外面救了回來,我用這條命來感謝您都猶過不及,所以我也只是單純的好奇而已。” 老太太此時卻有些埋怨的看了一眼自家老頭:“你怕什么?我看著小乞丐也不像是壞人。” 說完又和藹的蹲下身子,從陳年這邊把喝的連一滴湯汁都舔不出來的碗拿起:“那是我們正在煮的一鍋雜碎,等到天亮之后再出去賣,我們兩個老了,現在也干不動別的活兒,只能靠這個為生。” 陳年聽后心中一愣。 雜碎? 這他倒是知道,一般來說雜碎指的就是動物內臟的一些邊角料。 網上很多人說古代有錢人都是吃肉的,只有窮人才吃內臟,這話其實一點也不準確。 】 古代的窮人大多是以種地的農民和城里的平民為主,別說是內臟這種葷腥了,他們連青菜都吃不起。 以前陳年就在大夏朝呆過,所以知道有很多中下等的農民經常都是以豉汁、豉頂、豉面做菜,就著粗糧雜糧一起艱難下咽。 吃在很多人的眼中是為了生活,但在他們的眼中只是為了能夠生存下去。 在《北史》當中就有記載:“慕容紹宗討侯景于渦陽,時景軍甚盛,初聞韓軌往討之,曰,啖豬腸小兒。” 就足以說明內臟在古代的名流當中也是相當盛行的,除了吃肉他們也會吃一些內臟。 因為在那個時候內臟也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可以當作食療的食物。 這種食療的方法在商朝的《湯神論》中就有記載,而后來的《神農本草經》更是對其功效及應用有了詳細的論述,就在唐朝時,孫思邈也提出過以臟補臟的觀點。 在夏朝的時候,陳年起初就是生活在揚州,而揚州東門街有很多食肆里面的廚子就會把羊雜碎做熟,作為給顧客的小吃。 只是陳年現在聞著這個味不像是羊肉的味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