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劉家大宅門》
第(3/3)頁
為人卑鄙,以權謀私,貪得無厭,損人利己,十惡不赦的小人,猶如一杯劣質發酶的茶水,苦澀而混濁,令人厭倦。
人生如茶,苦盡甘來。展示著人生的坎坷與辛酸,艱苦與磨難;只有在這大千世界里不斷地翻滾,才回味無窮。
人生如茶,手執一壺,手輕心也輕,心輕手更輕。只需寧靜淡泊的心態,喝下人生給予你的所有幸福、磨難、憂傷、痛苦。坦然接受這杯清茶時,入口也許最初有些苦澀,只要耐心而細致的品味,人生定有別樣的滋味。
劉安江道:湯兄之言,富有哲理。讓為弟受益匪淺。
張謇也道:人生,知足者常樂。
他們彼此談的甚歡。
......
1894年,這一年,是中國喪權辱國之年。
經過明治維新和軍備擴充后的日本, 實力大增。再次燃起了侵略中國的野心。日本一貫奉行著豐臣秀吉的大陸政策,即先取朝鮮,進而進軍中國。在16世紀,豐臣秀吉統治日本時期,曾經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要將朝鮮和中國納入日本版圖,他想要“泛舟西湖,終老杭州”。所以在他的晚年,一直對朝鮮作戰,直至他去世。明朝萬歷皇帝派兵前往朝鮮幫助朝鮮抵抗日本軍隊,最終,日軍未能得逞。但以后凡是有侵略野心的日本統治者都始終奉行這一政策。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
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雇用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制造了歷史上著名高升號事件。當時高升號總共裝有清軍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獲生外,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壯烈殉國。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員,只有12人獲救,其余56名,全部葬身海底。871名李鴻章所部淮軍多年經煉精銳遇難。
直接導致了中日雙方在朝軍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間接擊潰了清軍,士氣大為沮喪至此,日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同年年9月15日,平壤戰役爆發,清軍與來犯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但因為清軍最高統帥葉志超的貪生怕死,最終朝鮮被日本占領。此外,黃海大戰、遼東之戰、威海之戰等都以清政府的敗績而終,整個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甲午戰爭之后,瓜分狂潮日漸激烈,“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中國社會的各階層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的危亡,使中國的民族運動走向高漲,其主要表現為:一是以下層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二是由民族資產階級上層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發端。
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平考完會試,等待發榜。這時,《馬關條約》內割讓臺灣及遼東和賠款白銀二億兩的消息突然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臺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為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發生了著名的“公車事件”。
雖然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后,康有為等人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
維新思想與湯壽潛原先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他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時有接觸,并成立了“強學會”,經常在一起,商討國家之大事。這對張謇、劉安江的觸動也很大。他們也感到,朝廷如此之軟弱,把一個好端端的國家搞得千瘡百孔,實為痛心。落后就要挨打。國富才能民強。他們感到:只有工業興國才是唯一出路。
/90/90600/20806232.html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怀远县|
鹿泉市|
夏河县|
勃利县|
新密市|
阳朔县|
台湾省|
台湾省|
永平县|
慈利县|
兴仁县|
海伦市|
偏关县|
青龙|
张家港市|
高安市|
南宁市|
漳州市|
太原市|
绥江县|
上犹县|
尚志市|
伊金霍洛旗|
蒙山县|
琼海市|
车险|
淮阳县|
木兰县|
剑川县|
恩施市|
怀仁县|
新密市|
高阳县|
修文县|
始兴县|
英超|
察隅县|
克山县|
句容市|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