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若我軍果如前方設想那般,全軍陷入秦軍之包圍之中,即便有魏軍最后來救,又能救出幾萬大軍?更何況,若是魏軍不自量力,妄圖在我軍覆滅之后在對秦軍動手,恐怕以魏軍之羸弱戰力,被秦軍再敗也不是不可能也。”趙括指著魏國的疆土不屑地說道。 倒不是趙括瞧不起魏國,實在是如今的魏國弱得可怕。 原本號稱無敵的魏武卒在大魏王的數通騷操作下被搞得分崩離析,就連其主帥吳起也投奔他國。 好容易來了個能打的將軍龐涓,又在太子申和公子卬連翻搞事情之下,先敗于桂陵,后折于馬陵,最終落得個身死道消的結果。 緊接著,不作就難受的公子卬又在河西之戰中,一舉將老將軍龍賈送上黃泉,竟然還將戰敗的原因一股腦兒推給了老將軍龍賈。此戰過后,廣袤的河西之地不復為魏國所有,致使魏國國力大降,再無力負擔魏武卒的訓練和封賞。 而此戰,也成為了了秦國這一西陲小國的崛起之戰。 再后來,先丟河東、再丟河內,不可一世的魏軍被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說,秦人的就是踩著魏人的尸骨崛起的。 最后的最后,伊闕之戰里,人屠白起徹底將魏國打服,最后的魏武卒更是幾乎全部交代在了那里。 至此之后,魏國就幾乎再沒有重回七雄爭霸的舞臺中央,徹底從三家分晉后的歷史主角,淪為了為秦國輸送人才的配角。 當然了,魏國也不是就此寂靜無聲了,如同回光返照一般,在長平之戰后的公元前247年,秦國攻魏之時,魏無忌率五國之師,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更是乘勝攻至秦國函谷關外。 可惜,終究被函谷所阻…… 以此可見,魏國的家底是有的,可能發揮出的實力卻實在是沒有保障,也不怪趙括想要留一手了。 當然,最終的原因還是趙括想要保存趙國的生氣以及未來爭霸的可能性——“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趙括顯然比之古人,要理解得更為透徹。 wap. /90/90029/19742073.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