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秦軍校尉見此情形,心中不由得一攪。 他知道,對方如此分兵,不啻于自尋滅亡。平原之上的騎兵作戰,最忌諱的就是分兵。 高速的運動過程中,空氣的阻力不再是微乎其微的影響,尤其在矛頭的位置,將承受最多的風阻,也最容易消耗體力。因此,行進過程中需要不斷有人擔任鋒矢之位,以保證大軍始終保持最快的速度前進。(詳情可參考電影《破風者》) 一旦分兵,尤其是分到以伍為單位,不僅因為風阻的因素不能保持高速的轉進,甚至隨著個人體力的下降,箭矢失去準頭之后,很快也將失去進攻的能力。(高密度的箭雨可以無視準頭的問題)。 可以說,趙軍屯長的這一命令,無異于將麾下大部將士直接送上了絕路,甚至十之八九的士卒都將死于逃命的路上。 但,這樣做也有好處,唯一的好處——因為兵分多路,而個人的想法又是千奇百怪,終究會有那十之一二的人逃過追擊。 而那十之一二的幸運兒,就是趙軍屯長所想要的,甚至作為全屯殿后的屯長,根本不在意那十之一二不會有自己的任何希望。 其心之狠,其信之堅,其命之果,其行之速,都令秦軍校尉為之一慟。 盡管知道想要全殲這股子趙軍斥候已經不太可能,但秦軍校尉卻也沒有因此放棄:趙軍面對絕境能如此果敢,我秦軍將士面對不可能也不會屈服。 隨即,秦軍校尉也立即進行調整,打出旗語言,令麾下分頭進行追擊。 只是,秦軍兵多,分兵之令雖速,卻不及趙軍之運轉迅速。一番命令之下,即便再精銳的大軍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反應一二,而這延遲的一二分時間,隨即便變成了戰場之上的十數步。而這十數步的距離也便成了趙軍逃離的契機。 這邊一部部的秦軍開始分而追擊,那邊趙軍再變其陣,連最起碼的“伍”的編制也不要了,數十人分作數十個方向便行四散而逃。 而隨著隊伍的解散,趙軍也徹底陷入了“逃亡”的序列。 干糧、旗幟被第一時間甩在了身后,緊接著,長弓、箭矢也被一把拗斷丟到路盤,再接著,鐵甲連帶著帽盔也被扔到一旁,最后的最后,連手中的長刀,也被趙軍無情地扔掉。 馬戰之中,尤其是在追擊戰中,弓箭顯然比之長刀更加重要,也是更為常用的防身武器。但終歸到底,更多士卒還是將長刀作為自己最為貼心的武器,也是最后的保障。 而隨著長刀的丟棄,也顯是意味著,趙軍徹底地放棄了一切反抗的可能。而這樣做的目的也只能是一個:想盡一切辦法減輕著馬匹的負重,以期能夠脫離秦軍的追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