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秦軍這兵力恐怕不下十萬了吧!” “就憑這壁壘,能擋住秦軍這無邊無際的攻勢嗎?” 壁壘之上,每個趙軍的士卒都在心中問著自己這個問題。 而這,就是秦軍南路主將想要達到的效果——以恢弘之勢,壓垮趙軍的心理防線。 王騎所率南路軍,經過多次整補,總計約一十二萬五千大軍。除留在南路牽制趙軍南路軍和駐守界牌領的兩萬五千人馬,其余十萬余大軍被王騎全數帶到了這壁壘之外。 不僅如此,為了造大聲勢,王騎所部的行軍路線也是頗為曲折,先事全軍向東北而行,已最快的速度逼近壁壘,在抵達壁壘末段之后,隨即大軍轉向正北,鋪展開來,待大軍全數到位之后,這才兵分數路,齊齊向東,向壁壘發起總攻。 雖看似簡單的行軍調整,卻是秦軍嚴整軍紀與強悍戰力的集中體現——令之所至,行之所止也。 甚至為了讓趙軍充分感受到絕望,王騎在戰場布置上也是頗下了一番功夫:除了一萬多防御側后,與一萬中軍充作預備隊,其余八萬大軍,幾乎全部在正面展開,這也就造成了戰場正面秦軍無邊無際的假象。 當然,這樣的布置并不是常規意義上最好的進攻策略。 首先秦軍的全面進攻,勢必導致沒有重點可言。這可不是“平安格勒戰役”,秦趙的戰力比例也遠沒有達到八比一,在軍械方面因為長途轉戰的緣故更是少的可憐。沒有重點的全面進攻,實際上是分攤了秦軍的戰力的。就像是切肉,若是氣力足夠大,當然可以直接將肉碾成肉末,但在力量不那么足的情況下,用一把鋒利的刀子顯然是更好的辦法。 其次,壁壘雖廣,但適合進攻,或者說能給云梯立足的地方卻不是隨處都有,即便是在這個廣闊的正面戰場上,八萬大軍一次排開,實際上也是有些擁擠的,這在無形之中又將力量稍稍地浪費了不少。 當然,王騎也不是蠢蛋,這樣看似“蛇皮”的走位與戰場布置也的確給壁壘之上的趙軍帶來了極強的心理壓力。 而這樣的壓力之下,最直接的問題便是攔截的箭雨稍稍遲疑了幾分,別小瞧這遲疑的幾分,少說也減少了秦軍數百人的傷亡。 “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