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時的信陵君腦海中雖然信心龐雜,卻依舊在飛速地運轉、思考著。而他首先要確定的便是面前的廉頗將軍口中所述的真實性有多少? 細細回憶一番,從客廳相見的第一句話,第一個神態,到后續分析的每一句詞,趙軍的每一個動向,信陵君都在腦海中捋了一遍。最終得出的結論:廉頗將軍應該還是可信的。 廉頗作為趙國大將,一貫是長于戰事而短于政事,長于謀戰而拙于謀身,至于縱橫捭闔之術、夸夸其談之語,更是不會,乃至不屑。 退一萬步而言,即便趙國想要將我魏國拉入泥潭之中,好減輕相應的壓力,也不該由廉頗將軍前來勸說。畢竟前線主將不宜輕動,否則,這邊能夠說來援軍尚未可知,那邊前線就先崩盤了,那豈不是得不償失?換個大夫來不香嗎? 更何況,即便我大魏國出兵,那廉頗將軍作為諸國公認的名將,而魏國正缺名將之屬,豈能不隨軍而行。而一旦戰場上情勢不對,我軍勢必先拿廉頗將軍祭旗。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換是我,漫說只是出兵援助,就是用十萬大軍來換,也換不了自家的上將軍啊。 既然廉頗將軍所說為真,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大魏國要不要出兵助趙了。 不出兵? 等著秦軍圍殲滅趙之主力,進而得上黨地區,實力進一步增加,這是我大魏國絕對不愿意看到的。秦所滅趙,即或邯鄲得存,這世間也再無可抗秦國之軍矣。 只需一兩年,待秦消化了上黨地區,定要再度東出。而秦之東出之路,我大魏國必然首當其沖。只需十余萬甲兵銳士,一面沿河內南下,一面自河西而出,兩路夾擊,直奔大梁,則我大魏國危矣。 可是,若是出兵? 可與趙會擊秦軍,突入戰場,既解趙軍之困,又重創秦軍,此自是最佳。然秦軍仍有脫逃之可能,則秦脫逃而戰力未損,勢必遷怒于魏,則恐罷上黨之兵而戰于魏,此乃為趙過火中取栗也。智者所不取也。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原點,要不要出兵助趙? 信陵君心中不斷盤算,終究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者——還是要出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