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至此,趙軍的兵力也從剛開戰的近五十萬大軍(其中包括十萬青壯),銳減到了如今的步卒二十八萬人馬。 其中近十萬大軍在大糧山中,百里石長城防線之中,仍有一萬七千多人(包括壁壘逃出的兵力)。而在真正前線,南路堡壘也在秦軍的消磨之下僅剩下了不足十二萬大軍,而且其大部都是青壯所充,再加上南歸的四萬人,便是趙軍對抗秦軍正面的全部了。 經過十數日的交戰,秦趙兩軍爾虞我詐之際,兩相互換之下,戰損居然相差無幾。 其實兩次壁壘之戰,再加上剛剛結束的北面對攻,趙軍實際上都占得了一些便宜。 但在南面戰場,自王騎所部出界牌領突襲開始,趙軍便一直處于絕對的被動之中,即便趙括留下了無數的堡壘進行防御,可是因為南面兵力不足,且戰力較弱的緣故,即便占有地利,又哪里會是秦軍精銳的對手。被壓著大,有如此大的損失也就很正常了。 當然,這樣的戰損比,也是符合雙方的預期的。 甚至對于趙括而言,這樣的戰損已經是有點兒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畢竟他所帶到丹水西岸的兵力中有十萬余那是純水貨。用四十萬大軍,對陣秦軍五十萬大軍,還能有近乎一樣的戰損比,已經是個不小的勝利了。 當然這十萬青壯實際參與的戰斗并不多,除了追擊戰外,便是壁壘和堡壘的防御戰,而南面的堡壘大戰,實際上并沒有大規模地啟動。 至于秦軍,對于這樣的戰果,自然也是能夠接受的,畢竟他的軍隊之中也有來自河東的新卒數萬,從他們的視角來看,自己雖然也不過是四十萬對四十萬,經過一系列的操作,自己雖然損失了十幾萬人馬,卻是將趙軍四十萬主力大軍給留在了丹水西岸。 wap. /90/90029/19742211.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