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從實際的戰果來看,此次突襲,成功地打亂了秦軍的部署,并導致了秦軍在正面戰場和數個分戰場上損失慘重,保守估計秦軍至少有四萬人馬在此次突襲中飲恨當場,而趙魏聯軍的損失甚至不滿萬數。 四比一的戰損比,放到哪里都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而且,秦軍的損失還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的增多,只要內外夾擊的局勢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么剩下的秦軍的消亡便是遲早的事情。 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擺在了明面上。信陵君清楚,廉頗知道,白起更是明白。自然作為此戰的「始作俑者」——趙括,更是清楚明了。 然而,對于局勢的理解卻是截然不同。 信陵君和晉鄙堅信,勝利的天平已經徹底傾倒向趙魏,只要其他國家的介入,或是秦王憑空調出一只數目及其可觀的援軍,秦軍的戰敗便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信?你看那不斷后退著的秦軍主力,還有那近在眼前的秦軍營寨。 白起卻是對自己的麾下有著絕對的信心,哪怕如今的情況已經崩壞,但只要外圍的軍隊趕到,自己就能立即對魏軍形成反包圍,勝負仍是未知之數。 當然,不能說他們錯了。 只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情報有限,錯誤的認知導致他們錯誤的判斷。 信陵君和晉鄙一是錯估了對自己十二萬魏軍的戰力,同時也對趙括所部有所誤解。他們以為包圍圈內的趙軍很快會發動進攻,從而里應外合與自己會師,那么即便秦軍從關隘調集了幾萬大軍,也不過是抱薪救火而已。 而實際上,包圍圈內趙軍所剩不多的精銳戰力,被趙括全數調去了進攻光狼城。甚至若不是怕魏軍有所遲疑,連剩下戰力的反撲,趙括也還想再等一等。 至于武安君白起,對于敵我雙方兵力、戰力的分析與判斷,顯然比之信陵君要準確不少,但他千算萬算也絕算不到趙括戰至如此絕境之時,居然還保存著一張足足十萬精兵的底牌沒有掀開。 /129/129515/32173836.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