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聞言,信陵君再度語塞,沒想到自己的王上,直到現(xiàn)在,依舊做著收攏周王畿之地的野心。 「我王容稟?!剐帕昃龘u著頭說道:「王若有令,命微臣前往趙國周旋一番,微臣自當領命而欣然前往。只是,這周王畿之地?」 「我王?!剐帕昃拖铝诵宰永^續(xù)對魏王說道:「周王畿之地,膏腴之地也,此天下之所共知也。趙國雖或有誠信,然此大利面前,怎可能輕易讓步?更何況,此地,與我聯(lián)軍之戰(zhàn)也并無關系,硬套之戰(zhàn)前承諾,恐難以服眾也。」.. 「信陵君此言差矣?!刮和醍斎灰仓佬帕昃f的并不無道理,只是,越是困難也越是說明這塊地盤的價值。 而作為王上,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只要一個借口,哪怕這個借口并不值得推敲,底下的臣子也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辦事。 很明顯,對于這個借口,魏王早已「深思熟慮」。 「趙王承諾在先,而我軍亦損兵數(shù)萬,如今趙國獨得其利,如何使得?若是次次都是聯(lián)軍先敗而趙軍后勝,那還有誰愿意與趙軍相盟乎?」魏王當即反駁道。 乍一聽之下,魏王說的似乎是有點兒道理的——雖然最后的戰(zhàn)斗是趙國打的不假,可是盟軍也都是盡了力的,自然也要得些好處才是。 這個說法,若是放到幾十上百年前的春秋時代,一定會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 可是,如今是個什么時代? 戰(zhàn)國,爾虞我詐的戰(zhàn)國啊! 今日盟約,明日背盟的事情早已層出不窮,洛城之戰(zhàn)中的韓之國便是最明顯的例子。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要求利益均分? 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說句不好聽點,即便是洛城之戰(zhàn)贏了,趙國也不一定就會信守承諾地不戰(zhàn)一城一地。 當然了,若是魏、楚、韓三國的損失足夠的小,并且能夠迅速打成一致的話,趙國迫于壓力,或許會真的放棄這塊肥肉。 顯然,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的實力的基礎上的。 如今,秦軍敗退本就跟魏國沒什么關系,在道義上魏國已經(jīng)輸了一籌了,而洛城之戰(zhàn)的失敗,更是讓魏軍損失慘重,十萬大軍,成建制地跟隨著信陵君回到魏國的不過兩萬人而已。 即便加上隨后的零散的兵力回到魏國,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三萬而已。這樣的實力,在趙國面前顯然是不夠看的。 道義失去一籌,國力上又輸了不止一籌,這談判還怎么談? 魏王當然知道他自己話語中邏輯的漏洞,信陵君自然更是知道,可是想要反駁,卻是困難得很,即便魏王已經(jīng)給與了信陵君足夠的思考時間。 可是信陵君能怎么反駁? 有些話可以做,卻是不能說啊...... 你可以無恥,但不能宣揚無恥,否則,你勢必遭到所有無恥的人的唾棄。 見信陵君遲遲不語,魏王當即拋出自己的殺手锏,道:「當然,寡人有信心收回周王畿之地,原因只有一個?!? 魏王淡淡的開口,道:「從秦軍從容退出的角度來看,雖然秦軍是敗了無疑,但從趙軍根本不敢進軍追擊來看,趙國還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qū)Ω肚貒Q言之,趙國還需要我魏國以及南面的楚國,以牽制秦國?!? 聽著魏王的這通分析,信陵君倒是不由得點了點頭。 趙國連橫抗秦的心態(tài),那是早就擺在了世人的面前,為了保證繼續(xù)和魏國的合作,給與魏國一些利益,似乎也沒有什么關系。 但一想到自己從軹城借糧食,需要十倍地償還,信陵君的心頭就又是一陣的迷茫。若趙國真的在意自己, 在意魏國,又豈會有這樣的要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