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括是真的沒有想到,剩下的齊、楚、秦三國,最先倒在他手中的,既不是被自己視為唯一對手還有著數(shù)十萬兵力的秦國,也不是僅剩一郡之地,不堪一擊的齊國,而是還有著廣袤領(lǐng)土和兵源的楚國。 沒辦法,在悄然間,楚王調(diào)集了足足二十五萬大軍,試圖跟趙國決一死戰(zhàn)。 只是,楚王這邊還沒有出發(fā)呢,其行軍計劃便已經(jīng)擺到了趙括的案前。 面對楚王的自取滅亡,趙括的答復只有一句話:「應(yīng)戰(zhàn)。」 于是,李牧帶著趙韋和周騏,領(lǐng)兵二十萬來到了楚王預(yù)設(shè)的戰(zhàn)場,跟楚王來上一場「勢均力敵」的決戰(zhàn)。 不是趙括不舍得給李牧更多的兵力,實在是李牧只想要那么多,甚至一開始的「喊價」中,李牧只要十萬大軍。 十萬對二十五萬,這著實有些離譜了。 更離譜的是,聽到李牧這個「喊價」的眾將,包括老將田單、樂毅以及新將周騏、孫崮等人在內(nèi),都覺得很合理! 見狀,趙括就差罵粗話了。 人家王翦足足要了六十萬大軍才拿下的楚國啊喂,你現(xiàn)在跟我說十萬大軍就能搞定? 人家李信和蒙恬可是帶著二十萬大軍都沒能拿下楚國,甚至還被連斬了七都尉,堪稱大敗啊! 不過,要說驕兵必敗,其他人或許會,可李牧也真的會驕兵嗎? 還有田單、樂毅,這樣的老將,也真的會產(chǎn)生誤判嗎? 不由得,趙括也是反思了起來。 說起來,李信之敗就很蹊蹺。 不僅是戰(zhàn)斗過程十分蹊蹺,對于主要將領(lǐng)的處置結(jié)果更是蹊蹺。 先說這戰(zhàn)斗過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的內(nèi)容是: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翻譯過來,就是李信和蒙恬各領(lǐng)大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楚國(荊)。 一開始,都很順利,攻平與、攻寢,都「大破」,顯然是斬獲頗豐,才能冠之以「大」字; 緊接著也沒問題,破了鄢郢之后,兩軍合兵一處。 可緊接著就不對了,大軍已經(jīng)到了城父了,下一步不就是壽春了嗎,怎么就被「隨之」了? 啥叫「隨之」? 尾隨之意也。 啥叫尾隨? 很明顯不是楚軍尾隨秦軍進攻壽春,而是壽春的楚軍尾隨秦軍。 換言之,秦軍在城父之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 為啥撤退?眼看勝利就在眼前,怎么就撤退了? 秦王肯定沒下令,否則史書里不會只字不提。這樣的春秋筆法寫來的撤退,顯然是并不光明的撤退。 結(jié)合后世的猜測,極有可能大軍是孤軍深入被斷了糧道才被迫撤退的。 可明明楚軍已經(jīng)被「大破之」了,而且還要防御壽春,還有能力將秦軍的糧道斷絕嗎? 而且,李信和蒙恬即便對上老將王翦稍有不如,但也算是一時的名將了,怎么會如此輕易被「大破之」過的楚軍給斷了糧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