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在著名的洪們中,傅青主先生和朱之瑜、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一道被尊為“五先賢”,在香堂上接受后世洪們弟子奉祀。五先賢的地位,在洪們中僅次于洪們始祖洪英(殷洪盛)。 傅青主先生和文天祥、陸秀夫們的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向入侵者的低頭,正是孟子“浩然之氣”的一脈相承和儒家“知行合一”的具體解讀,更是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一種大氣象、大格局。 在現代時,有人說這些人都是“愚忠”,顧橫認為,說這些話的人連最基本的文明素養都不具備。 文天祥、陸秀夫、傅青主們,他們“忠”的不是一己之君,他們誓死捍衛的是中華文明、中華道統! 歷代治亂興亡,總有志士仁人前赴后繼,不乏“朝聞道夕可死矣”之勇氣,不乏“士可殺不可辱”之節操,道統始終一脈承襲傳承有序。 縱觀歷史,這個民族,假設沒有這種君子、這種英雄、這種人格,能幸存于此嗎? 雖然大勢所趨,歷史無情,康熙二十三年,傅青主七十八歲去世前,告訴后人不可以清廷的“內閣中書”的身份下葬,要穿上道袍入士,他至死不忘保持氣節。 但是傅青山先生逝世后,“四方來會送數干人”,有幾干名群眾自發來為這個野道士送行,這可以說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蓋棺之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