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其實剛才楊長白的問題,他是知道答案的。 不僅是去東山州的艦船不能裝備最新式的武備,連東山州都護府的軍備,也是隆慶甚至嘉慶年間的。別說南軍普遍列裝的鳥銃了,連北庭都護府的騎兵鐘愛的三眼銃都是極少的,至少明面上并不多。 原因就是東山州沒有敵人,不需要那么先進的軍備。然后是內閣擔心天遠地遠的東山州會出現安祿山之輩。 對此,宋應星這個海事局出身的人,其實也是贊同陛下和內閣的決定的。 東山州太遠了,每年只有夏季一個窗口期能從北方航線到達,任何消息再快都要滯后一年。 一旦東山州出現變故,等大明朝廷得到消息的時候,估計都塵埃落定了。所以不論當今圣上多么重視東山州,內閣也從未放棄過對東山州都護府的戒備,一直在削弱他們的武裝力量。 這時,船體突然傳來了輕微晃動,宋應星知道這是出航了。他快步走上了甲板,和無數要去東山州都護府任職的官員一起看著岸邊。 有些人突然抬起了手,用袖子遮住了臉,害怕別人看見他臉上奔涌的淚水。因為這一去,他們就離開了中原。 楊長白和他的兩個伙伴也產生了復雜至極的離鄉之感。 “楊大哥,我們下一站是不是就已經不在中原了?” “是的,下一站就是在倭國了?!? 3人就這么盯著越來越遠的岸邊,陷入了沉默。 突然,身邊出現了“咚咚咚”的聲音,3人扭頭看見幾個官員跪在甲板上,對著已經快消失在視野中的大陸開始了磕頭,臉上全是淚水。他們是海事局的基層官吏,和宋應星一區去東山州。按照慣例,等輪到他們回中原的時候,應該已經是30年后的事了,也難怪他們如此失態了。 宋應星也默默的看著那些發泄著離鄉之情的人,抬頭看向了天,帶著惆悵的語氣自言自語道:“陛下,你為何如此在意這東山州呀,甚至不惜讓人客死他鄉呀!” /128/128430/29851542.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