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荷蘭人最初在這里建立要塞,因為從這里可以同時控制哥倫比亞河和斯內克河兩條大河,地勢不算是很險,但卻非常重要。
只需要在格里芬山頂架上一門大炮,方圓3海里之內俱在掌控之中。
3海里,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默認的一個合適的控制范圍。
在19世紀中葉,對于領海的定義也就是3海里這個距離。
到了大約100年后,對于領海的定義變成了12海里,之所以有這個變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炮的射程增加了。
等到出現了導彈之后,便又有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說法,甚至地月經濟圈的各種定義也屢見不鮮。
所謂‘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誠不虛言。
然而在18、19世紀,‘真理’也不過僅僅3海里而已。
當初荷蘭人在格里芬山頂上建立要塞的時候,他們的大炮甚至還打不到3公里這個程度,所以在當時看來,這個地點簡直不要太好。
四面皆無敵,一覽眾山小!
可是誰能想到,一百多年后,大炮的射程已經遠遠超過3海里這個距離了。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yeguoyuedu】
在格里芬要塞的旁邊山頭上架上一門惠特沃斯12磅野戰炮,稍微調整一下仰角,可以輕輕松松地達到5公里甚至以上的射程。
海上馬車夫精挑細選的要塞地址,到了日不落帝國時代,就成了死地。
時代變了!
以往,弗里蒙特不是沒有想過將大炮架上旁邊的山頭,可是每一次行動都會被附近依附于英軍的印第安部落所破壞,然后引來要塞炮的勐擊。
想要將大炮架上旁邊山頭,就得先拔除要塞;想要拔除要塞,就得將大炮架上旁邊的山頭……這成了一個死循環,沒法解決。
好在美國人的工具箱里的有很多工具,戰場上解決不了的問題,一紙《俄勒岡協議》就輕易解決了——英國人主動放棄了這座要塞。
只需要再等一天,格里芬要塞就會轉交到美國人的手中。
可惜,無論是英軍還是美軍都沒有想到,在他們即將進行交接的前夜,會有一支名叫修洛特爾的印第安人軍團,一口氣拉了十三門大炮到旁邊那座連名字都沒有的山頭上。
……
當然。
血狼作為修洛特爾軍團的團長,不會將希望全都寄托在他的斥候營能順利奪下城門這個前提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