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三,大國之夢——淮南 淮南勢力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一支比較特殊的軍政實體。首先是對它的表述,迄今為止,本書基本以“淮南勢力”來籠統地進行稱呼,它在歷史中的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三種形態,最早是以楊行密為核心的淮南集團,一般是從唐末楊行密吞并孫儒、占據揚州開始算起;第二階段則是“南吳”政權,第三階段則是“南唐”。 其中第二階段的起始點比較模糊,或者說存在爭議。因為在公元919年,楊渭(楊行密次子,又名楊隆演)即吳王位,改元卻沒改國號,而一直到了公元927年,楊溥才宣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南吳”政權也被叫做“楊吳政權”,很多人也習慣把上述第一、第二階段合并,從楊行密占領揚州就開始算起。 第三階段,就是我們熟知的“南唐”,由楊氏權臣徐知誥篡權,改國號為“唐”。 南吳和南唐,同屬“十國”之列,可以說是一政權在不同時期的兩種不同叫法而已,屬于內部的更新換代。 再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們的綜合實力在“十國”之中獨占鰲頭,甚至一度可以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形成劃淮河而治的兩大陣營。 這一切都離不開淮南集團早期領導人的文韜武略,以楊行密為核心的淮南先賢,為淮南勢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自楊行密死后,淮南勢力的實權就被權臣徐溫把持,而他也想篡權自立,正因楊氏在淮南根深蒂固,有著難以撼動群眾基礎,才使得徐溫不得不像司馬懿一樣,被迫延續楊氏的統治,自楊行密之后,又歷經了楊渥、楊渭、楊溥,直到徐溫本人死后,才在其養子徐知誥手中完成了對楊氏的篡奪。 徐溫對淮南的歷史進程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是淮南勢力的靈魂人物。徐溫的上位之路既匪夷所思而又合情合理。 首先,徐溫是楊行密創業團隊中資歷最老的廬州嫡系成員,“三十六英雄”之一,只不徐溫的座次是第三十六,排名最末,而且在楊行密的創業過程中,徐溫也是立功最少、最不出彩的小透明、醬油男。 當“三十六英雄”中的佼佼者們都位列方鎮時,徐溫也只是默默留在楊行密身邊,碎催的干活。而這種被漠視恰恰成為他獨攬大權的重要因素。 楊行密死后,戰功卓著、能力超群的元老們基本都出鎮在外,唯獨這個人畜無害的窩囊廢留在身邊,所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顧命大臣。 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徐溫隱藏地那叫一個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