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圜不遵禮分,潛附守殷,賜自盡。沒有任何證據,皇上金口玉言,張嘴就說任圜勾結叛將。
任圜跪接完詔書,微微一笑,不求饒不喊冤,召集了全家人,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席,為自己送行。在這頓最后的晚餐中,全家人泣不成聲,唯有任圜飲食自如,最后神情自若地慨然赴死。
天下人無不冤之。端明殿學士趙鳳跑到安重誨面前,痛哭流涕地指責安重誨道:任圜乃忠義之士,你為何非要陷害他,置他于死地?你恃權濫殺,豈能使帝國富強?你就不怕遭報應嗎?
安重誨的報應很快就會來的。
孔循
此人前文隆重介紹過,在此一筆帶過:與高季昌、董璋同為朱溫養子朱友讓的養子,雙料干孫子。陰險狡詐,心機boy,否則也不會討得朱溫的歡心。在李嗣源時代來臨之前,非常明智地押寶宦官李紹宏,通過宦官李紹宏的大力推薦而進入到核心權力圈。
李嗣源時代來臨之后,孔循又十分精準地抱上了安重誨的大腿。
安重誨認為孔循長期以來都活躍在核心權力圈(后梁),久在朝堂,對中央事務有著充分而深刻的理解,更熟悉后梁文武百官的性格品行,正好可以補足自己的短板,于是也將孔循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對孔循的意見(特別是后梁政客問題)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安重誨作為空降到洛陽的高官,物色一個人事顧問、耳目、線人,是很有必要的,但對這個人----孔循的定位應該是咨詢顧問,而不是戰略決策。然而在孔循的努力表演終于騙取了安重誨的信任,在接下來的斗爭中,安重誨反倒被孔循所利用。
例如在討論宰相人選時,后梁幫出身的孔循力薦后梁幫成員,如鄭玨、崔協,而河朔幫的任圜則推薦李琪,兩伙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斗爭。
孔循和安重誨的分道揚鑣也很富有戲劇性,簡言之,就是潘嘎之交:
李嗣源打算為自己的皇子李從厚娶安重誨的女兒,孔循聽說后,立刻警告安重誨,說你位高權重、功高震主,應該主動避嫌,不能與皇家聯姻,否則將會大禍臨頭啊!安重誨對孔循言聽計從,深以為然,于是婉言謝絕了李嗣源的聯姻請求。
然而一轉頭的功夫,孔循就跑到李嗣源的寵妃----王德妃那里,花言巧語,懇請讓皇子李從厚娶自己的女兒。
這位王德妃,出身很寒微,原本是邠州一個賣餅人家的女兒,生得嬌艷美麗,人送外號花見羞,幼時被賣給后梁大將劉鄩為婢。劉鄩被逼自殺后,王氏在安重誨的牽線之下,被李嗣源納為小妾。
王氏把隨身帶來的錢財全都分散給李嗣源身邊的侍從和其他姬妾,因此左右人都講她的好話,她也因此受到李嗣源的專寵。
由此看來,安重誨應該是王氏的貴人了,但王氏一旦成為王德妃、王淑妃之后,身份地位的轉變,意味著利益導向的轉變,也就意味著朋友和敵人的定義也許會發生重大改變。最終,安重誨的死就有王氏的深入參與。
本站熱門小說推薦
/74/74669/2283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