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扯。
那淮南人民就活該當亡國奴了?伐蜀是罪過,征淮就是功績了?
這樣解釋,是對高季昌的美化和吹捧。本書不吹、不黑(其實我真想黑他),高季昌口中的過,是對他治下的荊南人民的過錯。因為他認為李存勖輕松滅掉前蜀,實力倍增、信心倍增、野心倍增,下一步就該順流南下,收拾荊南了。自己慫恿李存勖伐蜀,到頭來是把戰火引向了荊南。
大謀士梁震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輕松一笑,對高季昌說道:不足為憂也!李存勖得到蜀地之后,倍增的不是野心,而是驕心。他一定更加不可一世,志得意滿,驕奢淫逸,更加不思進取,從而快速滅亡。李存勖滅前蜀,對荊南來說,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高季昌的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他在洛陽的所見所聞,對!先生說的有理!
高季昌的外號叫高賴子,厚顏無恥,天下盡知。蜀平之后,他居然厚著臉皮,向李存勖數次索要夔、忠、萬等州,陛下金口玉言,您不是說要把這幾州地盤歸還我荊南嘛。
李存勖有些拿不定主意,是呀,朕是說了可前提是你自己打下來呀。
然而高季昌早就摸清了李存勖朝廷的虛實,向劉皇后、宦官、戲子及宰相豆盧革、韋說等大量賄賂,特別是韋說,韋說曾居住在荊南,與高季昌是老朋友,故而極力偏袒高季昌。于是朝廷內外全是支持割讓給荊南的聲音。李存勖迫于壓力,極不情愿地答應下來。
可不等詔書正式下發,就有了興教門兵變。
前文說過,李嗣源入主洛陽,弱宣稱,于是各方政治勢力紛紛趁機敲竹杠、發國難財。說到敲詐勒索、碰瓷敲竹杠,怎能少得了高季昌?此君專業無賴三十年。
此前,高季昌只是厚著臉皮向李存勖索要夔、忠、萬三州,如今則牢牢利用李嗣源急于穩定四方的時候,向李嗣源索要夔、忠、萬、歸、峽五州土地,我想起來了,先帝最早就是許諾給這五州的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李嗣源震怒。
有的史料記載說伐蜀期間,高季昌并未出兵,而戰后卻索要土地;另有史料記載說高季昌出兵了,但打敗了。無論哪種說法,反正對高季昌寸功未立的說法是異口同聲的。
宰相豆盧革、韋說也一致贊成割地請求,李嗣源委曲求全,答應了高季昌割地請求。
隨后,高季昌變本加厲,上疏請求中央朝廷不要委派刺史,而把夔、忠、萬等州的人事任命權完全交給自己,由他的兒子們充當各州刺史。
從理論上講,節度使雖然是地方軍政一把手,但通常是只負責行政、軍事和一部分司法、稅務(地稅),而人事任免、稅賦(國稅)等權力仍由中央朝廷直接掌控,至于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節度使也絕對無法任性,因為身邊還有節度副使、監軍宦官、推官、判官等官員分其權勢,而這些人也基本都是由中央調派。節度使的權限被大大壓縮。
本站熱門小說推薦
/74/74669/2283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