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高駢坐鎮淮南,漸生割據稱雄之意,后自甘墮落,寵信大師呂用之,畢師鐸起兵抗暴,勾結宣州觀察使秦彥囚殺高駢;廬州刺史楊行密高舉勤王救駕之義旗,逐畢師鐸、秦彥而據淮南;孫儒脫離蔡賊秦宗權,與楊行密爭奪淮南。最終楊行密戰勝孫儒,控制了淮南、宣州兩鎮。
歷經戰火蹂躪的淮南百廢待興,幾乎成了千里無人區,在文臣武將的大力輔佐下,楊行密招撫流亡、勸課農桑,與大唐朝廷及汴州朱溫、杭州錢镠等斗智斗勇,最終在淮南扎穩根基,并把淮南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使得淮南勢力從人人垂涎的肥肉變成了人人畏懼的強藩,成為江淮地區無可爭議的龍頭老大。
楊行密死后,由長子楊渥襲位。
楊渥無甚才學,品行不端,墳頭蹦迪,有詩為證:
射場新向內營開,地室喧天落舞埃。
香燭十圍似明晝,麻衣深夜擊球來。
不到三年,徐溫、張顥發動兵變,誅殺楊渥。起初二人密謀攜淮南全境向朱溫投降,殺死楊渥后,張顥反悔,打算獨吞戰果,于是被徐溫先發制人,張顥死后,徐溫公布了楊渥遇弒的真相,把一切罪責通通甩鍋給張顥。
楊渥死后,諸將推戴楊行密次子楊渭襲位。
楊渭,初名楊瀛,又名楊隆演。本書以楊渭呼之,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
據說徐溫曾經夢到一條白龍盤繞殿柱,而第二天早晨就無意間看見楊渭身穿白衣,擁柱而立,心中暗自驚奇。所以弒殺楊渥后,徐溫私下告訴智囊嚴可求,要立楊渭。
這應該是杜撰的故事,因為擁立楊渭不僅僅是徐溫的意思,也是全體文武百官的意思。楊渭死的時候只有23歲,史籍也并未記載其有子嗣,所以按規矩應該由他弟弟襲位。
楊渭當時只有11歲,雖是被群臣擁立,軍政大權卻被徐溫把持,楊渭自襲位以來就是徐溫的傀儡。
在亂世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治世能臣和亂世梟雄。偉大領袖評價朱溫與曹操略同,我們前文也用大短篇幅講述了朱溫的一生,確實神似曹操,但這位淮南的徐溫,比朱溫更像曹操,就連他的結局也基本完美致敬了曹操。
曹操架空了東漢,朱溫架空了大唐,徐溫架空了南吳,而只有朱溫在有生之年就駕坐九五、稱孤道寡,徐溫則選擇了曹操的道路,至死都以忠臣的面目示人,而把篡權稱帝的工作留給了兒子。
在鏟除了張顥之后,徐溫就吞并了張顥的權力,身兼左右牙兵都指揮使,等于掌控了中央禁軍,這是他挾天子的資本。徐溫很清楚,要想控制淮南,僅靠這些禁軍是遠遠不夠的,他發現昇州(今江蘇省南京市)是個好地方,認為這里的地形是龍盤虎踞,有王者之氣,并且是淮南最重要的軍港,
于是,徐溫又身兼昇州刺史,但他本人仍盤踞在淮南總部揚州,而是派養子徐知誥坐鎮昇州。父子二人一個在中央,一個在地方,握有重兵,內外呼應。
本站熱門小說推薦
/74/74669/2283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