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下面壓的枕木有黑潦潦的油污。 這說明鐵軌還在使用當中。 陶明就像有一個不專業的導游。 一路走過來,想到什么便說什么。 “老區的人都搬到新小區了。” “這邊現在住的都是些退了休的老人。” “不過上班還是在這邊。” “這鐵軌就是我們國化自己的。” “加工生產的原材料以前都用火車拉。” “生活物資有時候也用火車拉。” “我記得小時候每家每戶發水果,都是火車拉過來,一箱一箱地分發。” 到了停車場,陶明就指著上山的方向說,“上面是學校,我和妙雪以前就在上面讀書。” 譚妙雪好像也想起了學生時代,笑得很開心的樣子。 王宇拿出隨身帶了一本老相冊。 就是那種封面上還有六七十年代卷發時髦女郎的那種相冊。 從中間選了幾張老照片問陶明,“這幾個地方,你看是不是老生產基地?” 陶明和譚妙雪湊到一起看,頭和頭還碰了一下。 譚妙雪還有點不好意思地縮了縮脖子。 不過還是跟陶明一起看。 他們第一反應是照片里這個十六七歲的女生好漂亮。 雙手撐在花臺上,就那么直勾勾地看著鏡頭,也沒有多余的表情。 然后是幾張雙人合照。 還有一張集體照。 那個女生在這種并不清晰的老照片當中依然很醒目。 “這不是小公園嗎?”陶明提了一嘴。 “這張合照后面的單位大門,好像是管子站。” 陶明為了驗證自己的話。 帶著王宇一路找了過去。 這才發現,多年之后,環境是真的一點都不變。 王宇是真的找到了照片當中實地。 緊接著又去了管子站。 國化下屬單位當中還有許多這種老單位。 工作單位幾十年都沒有發生過變化。 千禧年的時候差點連單位都沒有了。 搞了什么員工持股。 又搞了什么承包制。 后來再到買斷、退養、停薪留職、待崗、下崗。 最后是國化全部把單位收回。 反正在單位上挺住沒買斷的,現在一年到手最少也在六萬。 為什么江原要高于六萬? 因為江原出差。 工資和獎金并不多,差旅才是大頭的收入。 王宇他們進管子站的時候,根本就沒人攔。 哪怕是里面有人看到他們,也不會多嘴問一句找誰。 一棟三層的辦公樓,以前應該刷的是藍潦。 明間長了就變了色,再加上整塊整塊的墻皮掉落。 那墻面看起來藍一塊白一塊的…… 高情商:歲月留痕的滄桑。 低情商:破單位。 王宇隨便走進一間辦公室。 看到一個戴老花鏡的正在翻報紙。 王宇上前散支煙,“老師,幫我看看這張照片是不是你們單位。” 老師父拿著一看,“是,就是,怎么可能不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