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魏知生的計劃第一步,就是要塑個像。 也就是塑個偶像。 偶像這個詞,最早的的本意就是指用泥土或者木頭雕塑而成的類人形象。 而這些偶像的主要作用,就是作為‘神’在人間的具象化形象,然后用于祭祀,用于祭奠,用于忌憚。 后來隨著社會結構的發展,神權向王權的轉變過程中,偶像的作用被賦予了具有標志性作用的‘人性符號’。 例如忠誠,博愛,寬容這些正面符號,作為炬火指引人類走向道德,成為楷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這是最早先秦《詩經·小雅·車轄》中對偶像的定義。 所以最初的偶像,就是人類所有敬畏和尊重的某種文化符號的化身。 和最原始的自然宗教,會將自然現象,山川河流擬人化變成信仰是差不多的道理。 所以人類對于偶像或者標桿,是有基因情懷的。 直到近代,隔壁島國把現代娛樂工業化產物,借用偶像定義,來商業落俗化,所以讓這個詞越來越廉價,不受人待見。 但是不管如何落俗或者污名化,基因情懷中對于偶像的文化符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后來慢慢演化成更加細分的英雄主義,體現在文化娛樂作品之中。 因為大多數都是愚昧的,需要有一個標桿,告訴他們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 也是因為這些文化符號的共同性,所以會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以及共情。 而傳播學,就是借助這些‘符號’特質,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只要是能夠獲得多數人關注的新聞內容,基本都逃不出這些符號特質。 王世風為什么能夠經常上熱搜,就是因為他對這些符號的認知和運用更精妙。 他知道如何制造一個話題,會放大某些符號的特質,來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討論,當然,前提是要先將自己泥塑成偶。 也就是俗稱的包裝人設。 不過王世風的人設不是自己包裝出來的,是在各種極限作死中被大眾自然賦予的,所以有時候連他自己也很難把握好尺度。 所以在和魏知生琢磨如何營造【心復】品牌代言人時,王世風覺得自己并不算太適合。 絕對不是因為他不愿意背鍋。 所以他需要在蔣宵凡和陸平之中選一個人,打造成‘公益系偶像’。 而光靠人的形象,在愛心人士這個群體的號召力是不夠的,所以還需要一個‘動物系偶像’。 本來是想用五花肉的,畢竟現在它的熱度已經快追上二線明星了,而且自帶光環和話題。 但也恰恰因為這些優勢,五花肉并不適合作為【心復】的代言人,因為它身上的光環,不太容易讓人產生同情和憐憫的共鳴。 所以王世風必須重新打造一個,能夠讓大多數人心疼和同情的狗設或者貓設。 于是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昨天在廢棄工廠的那群野狗中的狗王。 簡直是一個完美形象。 即便那只狗王它骯臟,它兇殘,它咬人而且面目可憎,但它是一只好狗勾。 或許它的形象會嚇到很多人,彪悍的氣質也不會讓人同情可憐,但這些在塑像中反而會是加分項。 因為它是一只帶領流浪狗群殘喘生存至今的狗王! 不需要太多故事烘托,只需要淺淺了解一下它的生存背景,就足以一下子打動所有人。 第(1/3)頁